◆邱俊國
(河北承德市承德縣三家學區三門小學)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在中小學生的思想、行為中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據一些專家調查發現,一些問題的出現很多與中小學生的心理原因有關。因而,分析中小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和尋求有效地矯正對策,已成為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擺在我們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下面是筆者的兩點淺顯認識,僅供參考。
家庭是中小學生發展的基礎和主要活動場所,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之間感情的融洽與否,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眾多父母的期望,這種期望致使許多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子女問題上持有兩種不同的態度:第一種態度,是對子女要求過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時不分場合和時間地點當面訓斥、指責、打罵、挖苦,要求絕對服從父母的想法和做法。這種教育子女的方法,會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心理壓力過大,承受不了,最終形成憂郁、孤僻、退縮、逆反心理。第二種態度,是對子女嬌慣溺愛,百依百順,視子女為“小皇帝“,用獎勵的辦法讓孩子做事情,這種教育方法很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蠻橫、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對中小學生正常心理的發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父母離異也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和失落感、自卑感。據研究表明,父母離異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愛或母愛,易產生消極情緒,不愛學習,敵視同學等心理,由此可見,家庭破裂會使中小學生產生強烈地心理失衡。
人的心理是由各種心理成分組成的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統一體。處在自我意識逐漸加強期的中小學生,獨立性和依賴性同在,自覺性與幼稚性并存,他們一方面發現新的自我,要求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現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們年齡小、閱歷淺、知識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感情不穩定。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經不起外界的誘惑,在環境消極因素影響下,容易形成狹隘的意識,不良的心態。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致使許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智育,甚至以學生的分數高低來評價學生的優劣,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給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造成了消極的影響。而且,學校也存在教師的教育方法不正確的問題,有的教師挖苦、諷刺學生,更有甚者打罵學生,對學生不一視同仁,對考分高的學生或家長有錢有地位的學生另眼相看,對學習成績差或家庭貧困的學生當成另類看待,這也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正常心態的形成。另外,有些學校把素質教育掛在口頭上,口號喊的響,卻無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實際行動。
社會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因素是十分廣泛和復雜的。不良的社會輿論導向、不擇手段的利己主義,往往使中小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無所適從,這對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害的。社會風氣中的積極方面,如新風尚,對中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進作用。但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也腐蝕中小學生的心靈,有些學生效仿某些成年人,講吃喝玩樂,說大話、假話騙人。有些初中學生開始談戀愛,甚至有的小學生就出現早戀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習和身心健康。
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從多渠道入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應作為教育的實實在在的行動。長期以來,不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認為學生只有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致使我國從小學教育就只強調考分,而不顧學生的個性、人格的完美成長。為了考高分,家長不顧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讓孩子有一時休閑的時光,無休止的補各種文化課,使孩子四體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試名次,一旦考試失利,便哭鬧不休,經不起失敗的考驗。因此,現代教育必須認真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中小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體驗和人生態度,讓他們懂得,無論將來做什么,只要對社會有用,就是成才。
堅持正確引導是中小學生心理特點所需求的。首先,針對中小學生共有的帶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根據學生實際及迫切需要解決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引導,培養和提高中小學生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質,預防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的產生。其次,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類型以及不同環境中的中小學生所特有的心理偏差進行正確指導。如培養后進生的自尊心、上進心、成功感,培養問題生的自信心及給予改正行為偏差的機會,培養優等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家庭條件優越學生的自立意識,培養家庭條件差的學生自信、自強的勇氣和信心,以塑造不同類型學生的健康人格品質。這里所講的面向全體學生,就是指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個性的心理輔導相結合,使每個中小學生的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中小學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困惑會越來越多。因此,他們希望得到引導,特別是希望得到老師、同學、家長的引導,此外,學校還可通過圖書、報刊等渠道加強引導。但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還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學校應該重視校園心理環境建設,在學校中開展各種有意義的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由健康的交往,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發揮、完善中小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能力。對他們遇到的心理疑惑,學校、社會各方面都來關系他們,通過心理輔導,教會他們自我調節心理的方法,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現實,處理好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父(母)子(女)關系,培養樂觀的進取心,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家庭是中小學生成長的第一個驛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諧融洽、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能促進孩子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鬧鬧的家庭氣氛或父母各奔東西的家庭,由于給孩子太多的壓力、煩惱、恐懼,致使他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扭曲的人格和心理。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為子女著想,給子女創設一個輕松、愉快、民主的家庭氛圍,讓他們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讓他們在和諧的家庭氣氛影響下,身心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