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萍萍
(山東省臨沂市第十一中學)
當前,作為提升中學生文化素養的素質教育課程,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是我們國家培養21 世紀優秀歷史人才的基礎,也是提高公民素質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當前全國正在進行新課程改革試驗的大要求下,如何推動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要求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要關注、研究和創新教育模式,通過探尋新的教育模式,激發學生全面思考,同時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
從目前大多數中學的情況來看,歷史課堂教學的作用顯示并不明顯。中學歷史教學課程定位模糊,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具有系統性,缺乏個性體系的建立,缺乏開放的意識,致使教學的內容針對性不強,不能夠讓學生足夠的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營養和精華,人文理念體現不夠。
在部分中學還存在一些家長對學生的學習只關注成績,而不重視孩子的歷史課堂教學。這樣的片面想法,導致學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學校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性的認識。許多家長和學校都認為搞歷史教學、開展歷史課堂教學占用孩子大量學習時間,導致學校的歷史課堂教學育人的功能得不到發揮。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局限,很多人還沒有將歷史課堂教學上升到提升學生素質,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深度和高度去理解,類似的觀念,也給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發展帶來了重重的障礙。
高水平的師資是一個學校的重要教育資源,它將直接影響到學校相關領域的教學質量和水平。中學歷史教學師資存在力量不夠的現象就是更為嚴重,其專業能力和水平也是十分有限的。加之,學校在進教師、補充新鮮血液方面資源不多,長期不受到重視,教師水平一直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線上。
一個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好,才能保證相關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一些中學在歷史課堂教學方面沒有正規的、系統的管理規章制度,對歷史教學教師、歷史教學等存在著放任自由的管理方式。這些微觀的管理制度的缺陷,加之學校宏觀對歷史教學工作的無目標化,給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發展帶來嚴重阻力。
要做好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工作,就要在充分了解學生歷史教學學習狀態的基礎上,找出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符合課程改革精神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育設計上,要充分體現歷史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新穎性;在歷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要充分體現出歷史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具體必須注重以下原則:
一是遵循系統化原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內容應該是由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知識體系組成。即是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以某一歷史教學專題進行教學,也要是與整個體系吻合,不能是隨意選擇,在專題的教學中也要體現出系統化,這個專題內部的課程教學板塊設計、課程的擴展等都要在一個體系下設計而成。
二是遵循理論化原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不能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歷史知識傳授,而應該是從歷史教學中進行總結提煉,得到一些知識的升華,進而形成一定的理論,將學生從課本中的感性認識轉變為系統的理性認識。
三是遵循深入性原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不斷的深入,引導學生在更高層面和更深入的層面去升華自己,對教育內容要多角度多層面理解,從深入的角度去挖掘出其中蘊涵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
中學歷史教學,對于其他專業知識的學習具有基礎支撐作用,這個作用的表現是間接和隱性的。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傳統與現代的價值觀念一起沖擊著中學生的思想意識。作為一門提升人文素養的重要課程,在這一階段,中學的歷史教學課程就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在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提升學生對文化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他們認識社會的能力。
傳統的封閉式的教學范式,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體現,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夠。同時,由于忽視了學生個性程度的差異,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導致學生感覺上歷史教學課沒有新意。另外,由于在歷史課堂教學課堂上現代化教學手段開發不足,直接影響了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開發。因此,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課堂的教學應該由封閉走向開放,課堂教學必須輻射到課堂外,教學內容和空間也要拓展到社會、網絡和現實生活中,通過歷史教學素養的建立,引導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并積極探索智慧人生。
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越多,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越明顯。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注重將每節課設置有歷史課堂教學趣味點,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把歷史教學表現出來,增強學生對歷史教學的直觀性了解,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主動參與性。教師要根據歷史課堂教學的特性,在教育開展中,積極營造好的教學氛圍,優化歷史課堂教學的組織,注重師生的情感和知識溝通,充分發揚民主,形成師生和諧的共同活動氛圍。
[1]鐘啟泉,安桂清.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準》——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訪談[J].歷史教學,2012,(08).
[2]李友焱.談“文史結合法”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13,(02).
[3]張學青.中學歷史教學要借鑒語文教學法[J].甘肅教育,2011,(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