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在安
(仙桃市三伏潭第二中學)
2007 年,學校領導安排我教生物,我一下子懵了,教了十多年語文的我突然要教理科,真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既然領導這樣安排,我只有硬著頭皮接受,接下來的日子,每天只能起早貪黑,熟悉教材,查找資料,自己先動手做實驗,每天累得腰酸背痛,為了學生,我只有一搏。7 年下來,本人對如何上好生物課也積累了一點經驗,總結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把握知識的邏輯;參考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和相關習題冊備好每節課,充分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怎樣才能把握重難點進行更有效的教學。
第二,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及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確保學生整體進步。
第三,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一些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生物學知識,既是以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來;學到的知識,也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在生物教學工作中,我很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
對初中生而言,學習的動力仍然主要源于興趣,也只有產生了興趣,才會主動學習。如果教師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課前準備不充分,教法單一,上課照本宣科,語言平淡無力,則必然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昏昏欲睡或思想開小差。所以教師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充分準備各種教學用品,搞好新課的導入,盡量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語言力求風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事實證明,一個神情嚴肅、古板的教師,其課堂氣氛也大多是死氣沉沉的;而一個風趣幽默的教師,總是受到學生的歡迎,成為課堂上學生注目的焦點。在很多時候,教學的內容難免有些枯燥,使得課堂氣氛比較沉悶,遇到這樣的情況,活潑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如,在給學生上人體的激素調節,在講人體有哪些內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時,會有某些學生顯得沒精打采,便轉移話題,說前不久播出的電視劇《漢武大帝》中出現了一個很好笑的錯誤,因為劇中的司馬遷竟然長了胡須。有的學生懵了:司馬遷是男人,男人長胡須,這錯在哪?司馬遷受過宮刑,這個學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宮刑,為什么受宮刑的男子不會長胡須學生卻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話題引到人體的內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這時,你可以幽默地說:“看來不懂得生物學知識,還會有人鬧出太監生兒子的笑話呢!”全班學生一下子都笑起來,困意一掃而光。由此可見,教師的機智幽默就象課堂潤滑劑,在活躍課堂氣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中生物課本中,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實驗,而在實驗報告冊上則要求,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要用0.01%亞基藍溶液作為染色劑,如果此種試劑一時買不到,不進行染色,人的口腔上皮細胞透明度大,那么在顯微鏡下很難看清其細胞膜和細胞核等。為了觀察清楚,這時可提示學生是否也可用稀釋的碘酒或墨水作為染色劑,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裝片,學生試著做了結果很滿意。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被染成黃(紅)色,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看得很清楚。細胞周圍空間呈白芭,圖像很清晰。
沒有探究,就沒有創新;沒有訓練,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必須在生物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訓練。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實驗,從感性認識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學中,可根據實驗的目的改變實驗材料或重新設計。如“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這一實驗的目的是要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實驗中增加將天竺葵的葉片與銀邊天竺葵葉片直接進行對比實驗,用淀粉的產生部位同時也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2.以試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探究思維訓練,從理性認識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圍繞學生探究能力訓練的試題不少,選擇與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為背景的探究試題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據學生熟悉的生物學知識、事實和材料為背景編制訓練題。在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實驗的教學無疑是對生物教師提出的一個更高要求。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物質運動、變化相互作用的基本現象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研究課題,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
[1]劉玉軍.鄉村初中生物教學要真實地亮相現實生活[J].吉林教育,2011,(11).
[2]滕春喜.在農村生物課程的開發中應有效利用當地生物資源[J].民營科技,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