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敏
(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實驗小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注重創設學生喜歡的教學情景,我校多媒體設備的投入使用,為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媒體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動的特點,運用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運用電腦播放學生喜歡的動畫《西游記》,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到一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個人時每人不夠分一個這一生活中的現象,接著提出問題,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再次運用課件演示產生分數的過程既直觀又形象,進而展開整節課的教學。在這個美麗、完整、連續且有著戲劇性發展的故事情境中,孩子們完全投入地參與到課堂中來了,他們一直處于積極的探索、表現狀態,學得主動、學得輕松;這個整體情境在孩子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連續誘發著他們主動學習的心向,他們專注于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不斷出現的富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局部情境,令他們興奮不已,樂此不疲;情境中每一個小小的成功不斷激勵著他們尋求新的目標,新的高度,積極地進行探索,創新、興趣與追求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種連續性的、極速積累并質變的心靈震撼與智慧引領是一個個孤立的小情境所無法比擬的。
絕大部分少年兒童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實質上是一種求知欲、探索欲,是創新的胚芽。比如教“圓的周長”傳統的方法是將圓周率直接告訴學生,然后利用圓周率由直徑求出圓的周長,或由圓的周長求出直徑。我在上此課時,不是輕易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要學生想辦法自己動手測算出來,以此誘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催發學生創新的胚芽。課堂上,學生比比劃劃,有的拿著圓在直尺上滾動,有的拿著直尺在圓上量,有的用繩子在圓上繞一周后,再用直尺量繩子,氣氛十分活躍。經過一番努力,大部分學生都能求出圓周率的近似值。此時我順勢介紹一下有關發現圓周率的知識,并對學生的勞動進行肯定性評價。整堂課教師引人入勝的幽默提問,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創新的胚芽就這樣催發了。
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握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教“元、角、分”時,組織學生模擬到商店里去學習,由營業員介紹人民幣的進率關系;然后學生(四人一組)幫營業員算賬;再提出每人10 元錢,你可以怎樣購自己喜愛的物品。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是有用的東西,從而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我要學的激情,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充分利用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事物,創設貼近生活情境的練習形式。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做物價監督員,做商品標簽,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練習了將小數轉化成小數部分是兩位的小數,有創造性地設計出許多標簽圖案。這個過程中促進了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增強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應用意識。
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起到了導向和促進作用。對小學生而言評價要多樣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引導從不同的角度、方位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當學生提出質疑時要贊揚,發表了不同的見解時要獎賞,我通常是給一句溫暖的鼓勵性的話,或者獎給一朵小紅花或一顆紅五星等。當作業或試卷中,出現了有創見的解法時,我都要加批語鼓勵,適當時還要加分。肯定他們的創新成果,使每個學生都感到有成功的享受,產生自豪感,樂于思考愛創造。
在學校領導的積極支持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悉心指導下,我的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1.認識得到發展。通過對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不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我對數學認識都有很大的提高。使自己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機、更加精彩同時提高了自己實施創新教育的理性認識。
2.教師得到發展。在豐富的實驗探索過程中,磨練了教學基本功,增強了教學科研能力,逐步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而且撰寫了多篇論文、案例、階段總結并執教研究課。自己的課堂教學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
3.學生得到發展。“創新教”和“創新學”的和諧統一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學習效果較以往有了進步。學生變得更愛學數學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在期中、期末的數學測驗中,我班的數學成績比前幾年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些都將是我進一步實現課堂教學改革的動力。
創新教育代表著一種先進的學校文化,在小學數學學科中,我們要利用數學知識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而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到的,它沒有速成法。我相信,只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能夠大膽改革、大膽實驗、認真總結,一定能夠探索出更多更有實效的小學數學創新教學方法與途徑,實現教育的創新,造就一個又一個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