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紅
(吉林長春汽車經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近年,國家已經出臺相應的政策,在政策中明群指出學生的義務教育階段,新時期的教育目標不再僅僅培養專才,而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的全面性人才,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將素質教育滲透到整個教學中,將素質教育隱化、簡單化、生動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素質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習主要是一個啟蒙和打基礎的過程,為了能在今后的教育中將學生的素質教育達到更好的水平,我們需要在這個階段夯實學生的基礎,打好地基,才能筑起高樓。
小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將素質教育明化地教授給學生,即使用的語言很直接、明了,但是學生也不一定能夠明白,而且空洞、枯燥的語言很大程度上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會調用思維去理解它。而且素質教育不是單調的而是富有內涵的,其中有豐富的內容,如美的教育、愛的教育、觀念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等。如果只把知識作為素質教育的唯一內容,那就失去了素質教育的意義,知識豐富并不代表高素質,知識只是素質判斷其中的一個標準。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很重要,因為小學時期的學生大都具有依賴思想,而且此時的父母也比較溺愛他們,一有困難就會主動幫忙解決,讓小孩容易形成有困難就放棄的習慣,這種習慣可能會一直伴隨孩子的一生。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面臨困難勇往直前,適當靈活轉換思維尋找多條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然,如果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在尋求老師的幫助以后,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的思維轉到解題的正軌上,起到讓學生茅塞頓開的作用,而不是將整個解題過程直接給學生。有時候“有困難找老師、有問題找老師”的思想是錯誤的,老師需要對具有依賴思想的學生進行思維上的引導。讓學生具有“困難”這個概念很重要,當然伴隨這個概念的是解決困難的信念。很多偉人都是遭遇到困難才能成就輝煌,人生就像航海的船,想要到達彼岸,難免會遭遇風浪,航海的距離越長風浪越多、越大,那擁有的成就感就越大。困難還能激發人的能力,讓自己都詫異“原來我可以做到!”學習的過程簡單看來就是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將這些有關素質的教育隱化到日常教學中,將知識變得細膩,在不知不覺中就融合了這些思想。
小學生具有冒險精神,對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充滿好奇。將生活的空間都變成學習的地方,將語文課堂拓展到我們的生活中,將語文化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將語文知識轉化成實踐,將語文的理論深刻到學生腦海中。構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去收集生活中遇到的成語、歇后語、名人故事等,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主動積極地去了解知識和概念,幫助學生集中精力。
小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能夠發散思維,將語文中的知識與生活進行對應,還可以開展一些語文活動。例如,學生的踏青活動,可以將關于春天的詩歌和故事帶到活動中,讓學生在放松和積極的心態中學習到知識。
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原本陳舊的教學理念已經不能適用于當代教學,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將課堂以教師為主導變成學生為主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將課堂的學習方式變成“自學為主”。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只起一個引路者的作用,只需告訴學生要走的方向,而路途中遇到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例如,學習一篇閱讀文章,老師直接讓學生看一遍主要內容是講的什么,然后直接開從第一段開始講解,講到最后,然后將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一個總結,這種教學方式明顯是有問題的。首先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只需要接受,不用使用任何智慧、思維,處在一個很被動的狀態,即使這篇文章學習結束,可能下次遇到相似的文章,學生一樣會像第一次遇到這種文章時采用的相同的理解方式去閱讀這篇文章,沒有任何的提高。老師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思維去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讓學生先去理解文章,再引導學生將模糊和依然存在的問題解決,這個過程,學生得到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而且這個過程應該是充滿快樂的,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得到提升,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很容易存在課堂教學效率低的問題,其中原因主要有學生和老師兩個方面。學生方面的原因是,小學生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被分散的,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那學習效率當然會很低。老師方面的原因是,老師講課不能找準重要、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同的知識使用一種方法教授,當然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在學生方面,主要是讓課堂變得生動,讓學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學習中。老師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是放棄舊式教學手段,將現代先進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將所講內容進行一個精簡、煉化,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用簡單、通俗、準確、生動的語言講授教學內容,將一些容易理解、不太重要的部分,一語帶過,讓教學重點突出、明顯,在必要的時候進行強化訓練,鍛煉學生的能力以及思維方式。
學生的素質教育需要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的各個方面都得到發展和訓練。每個學生存在差異,我們應該使用差異教育,讓學生的素質得到整體的提高,讓素質高的學生和素質較低的學生一起得到提高。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還需要學習做人,使用教學藝術將人生道理融入到知識中,培養發展型學生,讓學生具體充分的可發展能力以及堅定的人生目標,學會在生活中做人、做事,在社會上取得一席生存空間。語言教學中,老師不能以具有最高素質的學生或者最低素質的學生為參照標準,來教學,那樣會導致很多問題。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兩者兼顧,多組織一些探討和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時間,根據學生素質和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維引導。以最高的教學效率,教育出素質最高的學生。
小學語文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很重要。同樣,語文教師在中間擔起了橋梁的作用,所以語文老師的素質和水平很重要,我們教師應該從自己做起,提高自己的素質。學生素質的培養,需要所有的人一起努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學生是國家的希望,讓學生在以后的社會發展中貢獻最大的力量。
[1]張華.淺談小學語文素質教育課堂教學[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S1):32 -33.
[2]尤立家.論語文素質教育的任務[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樊永平.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語文素質教育中的應用[D].魯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