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云清
(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
從某種程度上看,籃球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游戲,特別是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兒童的游戲方式日益多樣化,電子游戲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后,原有的游戲逐漸失去了昔日的風采。籃球運動在今天的初中體育課堂,正面臨著這樣的尷尬處境。而我們的一些體育教師還一如既往地沿用著以前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讓籃球教學重拾昔日游戲的魅力,在游戲化視角審視初中體育籃球教學,就會發現一些問題。首先,是學生積極性不高。在體育課堂,學生聽課、訓練的積極性不高。常常有一些學生交頭接耳,甚至不按教師的要求做動作。究其原因,是由于籃球在他們看來已經不是什么奢侈品,課堂上有籃球,課后很多孩子都可以擁有籃球。而且,與手機游戲、電腦游戲比起來,籃球要黯然失色了。其次,是教學效率不高。很多學生在籃球課堂上就是抱著應付了事的態度,被動的聽、被動地做,很少有人能規范的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動作,有些學生甚至裝病,躲避籃球教學。一些學生雖然能參加訓練,但是,怕苦怕累,一遇困難就退縮。這就造成了整個籃球教學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的被動局面。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游戲化教學。
初中生對游戲都有著濃厚的興趣。游戲化的教學形式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機,欣欣然參與到籃球技能學習與訓練中。教師可以把需要學生掌握的籃球技術與規則滲透到游戲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就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本領。還把應知應會內容有機的融入游戲中,寓教于樂、游戲與訓練兩不誤。例如,可以采用“中圈對抗擂臺賽”這樣的游戲。進攻方一個人運球,防守方一個人防守,要求一定要用體前變向求得突破或擺脫,要防止被斷球,游戲時一定要面對防守者,不能采用身體護球的方式。防守方可以斷球,一旦斷球成功,就可以變為進攻者。這個游戲還可以這樣變化:由兩個人做游戲,每個人一個球,在中圈做運球對抗,在確保自己球不被斷下的情況下,力爭搶斷另一個人的球,也可以把另一個人的球撥出圈外,搶斷、撥出圈外為勝。出現二次運球視為犯規,這樣規定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控球能力。這樣,通過擂臺賽游戲就把變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趣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欲望和學習積極性,訓練效果也有所提高。
游戲也是一柄雙刃劍,有利的一面就是可以增強教學趣味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有害的一面是學生容易沈溺于玩樂中,注意力分散,為了玩而玩,使游戲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要明確游戲只是手段,是為滿足訓練服務的。在選擇游戲時,一定注意選擇那些有技術含量的、需要學生付出意志努力的游戲。在制定游戲規則時,要參照利籃球知識與規則,這樣才能科學地利用游戲,讓游戲發揮其促進訓練的作用。同時,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通過游戲不斷強化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既滿足了玩的需要,又迅速提高了籃球技術,教師的預期教學目標也會順利實現。例如,可以通過“四角跑動傳接球”這個游戲來提高學生基本技術: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傳球技術還很稚嫩,所以要先預熱,即要求學生慢速跑動擊地傳球,用這種方式進行練習。一旦發現學生技術逐漸成熟了,就要求他們加快跑動速度,傳球方式也做調整,擊地反彈改為胸前平傳球;從原來的一球過渡變為多球同時傳接。進行的過程中要提出明確要求,即傳球時要有提前量,這主要根據跑動的速度決定,要做到人到則球到;在接球之前要調整好步伐,接到球后要做到三步傳球。為了增強趣味性,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可以選擇兩個或三個球同時進行傳接,后面的球如果能追上前面的球則為勝利,如果出現傳接失誤,那么就是失敗了。
體育教學也需要關注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創新能力的運動員才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籃球課教學中,為了涵養創新精神,教師就應該發揚教學民主,寬容的對待學生,科學處理不同的方法、技巧,這樣,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在利用游戲進行籃球訓練時,不能一成不變的使用一個模式,教師要隨機變通,也要允許學生適當改變,甚至可以給學生自由發揮的權利,讓學生再造游戲規則,給學生廣闊的表現舞臺。這樣說并不是要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導演”,時刻注意游戲的發展走向,發現偏離主題則要及時采取措施,使游戲始終發揮既提高了學生的籃球技能,又培養了創新能力的作用。游戲要使學生既進行了體力競爭,也進行了智力競爭,只有那些既有體力又運用了智慧的學生才會獲得成功。例如,可以通過“接球上籃”游戲達到教師的教育目的。可以運用三種方法玩這個游戲:(1)背對籃筐,站在三分線以外,雙手胯下反彈急轉身、快速接球并上籃。這主要是訓練轉身、接球上籃的連貫性;(2)面對籃筐,站在三分線以外,雙手大力反彈、助跑、空中接力。(3)運用三種接球方式,即從前、側、后接球,這主要是訓練學生對球的判斷能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同時有意造成不同的傳球時間,如果接球早則接球后運球,再上籃,如果時間合適,則直接上籃,如果接球時間晚,則急停跳投。
[1]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蔡錫元.體育游戲[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