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會
(河北省承德縣六溝高級中學)
高中歷史課堂應試教育和單一教學目標還在流行,因為這種方式很具有短期效應,對于我們急功近利的追求,容易把學生培養成讀書、考試的機器,而真正的素質教育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效應。如何有利于學生良好心態的形成,真正的成人成才,這才是我們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堅持、不懈追求、孜孜奮斗的方向。新課程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培養。它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一場“革命”,我在這場“革命”中經歷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復,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認識到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必須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激“活”歷史課堂,促進學生發展。
以往歷史課堂總是“一言堂”,一只粉筆,一本教科書,教師是課堂的“主角”,而新課改的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必須給學生充分“問”的機會。
比如,在學習“古代亞非大河流域文明古國”時,我曾提到2003 年的伊拉克戰爭,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問題不斷,“為什么美國要打伊拉克?”“美國為什么會說打誰就打誰,難道沒有人管嗎?”“美國才幾百年的歷史,為什么會如此強大”……這時的我真的被學生的興趣打動,我沒有制止學生的一些疑問,笑著聽他們的“你一嘴,我一嘴”,接著說“想知道嗎?那就必須學好歷史。”表面看來沒有解決實際問題,但我發現并讓學生表現出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再如,一般傳統教學的導語倡導簡而略,但教學中有時我會故意放慢速度,讓學生充分“問”。在學習“經濟大危機”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知道美國總統有哪些嗎?”學生踴躍發言,有個同學說出了“艾森豪威爾”,問題一連串而出,有學生發生疑問,我及時把疑問交給學生,變學生問我為學生互問互答,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我簡而略的告之,適時收“問”。學生的學史興趣又一次被激發出來。
在具體的高中歷史課堂中,我們可以將難以理解的歷史知識點借用一定的手段具體化、形象化、感情化。就是說,通過我們教師的行為,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活”起來。比如,講鴉片戰爭影響的時候,講到戰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由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轉變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中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理解比較復雜,那么我們就可以用圖示來顯示其關系,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用數學上的交集來顯示,增加同學們思維上的直觀性。讓同學們認識到政治和經濟是相對獨立的,但又緊緊交織在一起,所以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理解要拋棄兩種錯誤觀點:第一,中國社會變成一半是半殖民地—半是半封建社會。第二,中國社會變成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經濟上是半封建社會。教師要引導同學不能把兩者截然地分開,同學們就會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情緒活躍。還可以繼續激發,放飛思緒,張揚想象。就這樣啟發誘導,張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學生的情緒,這節課肯定會出現一個小高潮。學生的思緒就象放飛的風箏,但線卻攥在老師的手里。
現在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工具雖然不少,但對于課堂教學中學生所能使用的還是以教材為主。因此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它,讓它使學生腦筋“轉”起來,思維活躍起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1.善于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圖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關部分的主題,體現為顯性知識,同時它們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題,體現為隱性知識。在學習中,我指導學生對隱藏性知識深入挖掘和聯系,并進行知識的遷移。如在學習“希波戰爭”時,引導學生觀察圖表,看古代波斯控制的地區有哪些,學生不難發現它是曾跨三洲的大帝國。教材中這類隱性知識不少,關鍵是教師啟發引導到位,可作為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題材。
2.深入探究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頭腦、性格,自己的思維和行動規律,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和思考,只有讓學生親自思考才能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3.探究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聯系。重視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跨學科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因為歷史教育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綜合能力。在教學中我經常以正在學習的內容為立足點,啟發引導學生聯系其他學科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對比,從多學科的角度更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相關知識解答相關問題。
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是創造力的開發,要開發創造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品格,鼓勵知識運用和創新,給學生指導正確的創造方法和提供良好的創造環境。
1.自己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在教學中,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站在教師或命題者的角度,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是學生創造力開發的有益嘗試,有助于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和綜合能力。一般情況下,課堂學習中或學習終了可讓學生出題并找學生答題,這時學生所編試題有一定局限性;另外還可預先布置給學生,讓其出階段性試題,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并盡量突出創新性、綜合性、現實性和趣味性。
2.發表觀點或提出假設推理。學生通過對史實的了解,必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認識,要把這種認識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論點,要有教師大膽地鼓勵,細心地觀察,適時地引導。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看到有些學生要發問,就讓其張口說話,鼓勵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引導學生課堂上提出質疑而引發爭議,并鼓勵學生奉膽推理和假設。如“如果袁世凱不告密,戊戌變法是否會失敗?”“面對經濟危機,你怎么辦?”,這些假設的提出,說明學生已經以逆向思維或發散性思維的形式在更深意義上探究歷史的真諦,從而提高創造力。
3.深入研究,學寫研究報告或小論文。通過歷史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取向,確定相應的課題深入研究。如走入社區,調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建設的成就;進入素質教育基地體驗科技進步給人類的巨大影響等等。同時還可以觀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錄相等,結合自己實際寫觀后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總之,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同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鼓勵學生“問”倒自己,超過自己,并能做到以此為榮,讓學生站在老師的肩膀上,采摘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