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閔薇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有26個民族生活在這里。他們是白、苗、藏、彝、哈尼等,世界少數民族有15個之多,云南的少數民族小聚居、大雜居、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云南各族人民勤勞、勇敢、善良,充滿了智慧,經過長期的發展與交融,云南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藝術,例如:云南民族的建筑藝術、獨特的風俗習慣、優美的音樂和舞蹈、熱烈的節慶典禮、精美的服飾樂器、美味的風味食品、獨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品,使得云南民族猶如一個巨大的、豐富的藝術寶藏,里面蘊含著姿態萬千、韻味十足的民族文化。云南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邊境線長達4000多公里,有16個民族跨境而居成為東西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交匯之地,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中外文化在這里碰撞、交匯,各種文化在這里傳播、交流。因此,目前的云南成為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聚居的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生產方式、不同民族的歷史傳統、不同民族的生存空間,使得各種外來文化在民族傳播的進程中所融合和吸收的文化因子各不相同、大放異彩,因此,這也就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異。另外,在文學藝術、禮儀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也彰顯出云南文化的多元性,可見,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兼容性特點組成了云南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更為云南文化的傳承、發展、發揚光大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和平臺。
云南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和北冰洋,有25個邊境縣(市),分別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邊境線長達4060公里,經歷了千百年的洗禮,不同民族在云南這塊沃土上生存、發展,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創造出具有特色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時,各民族在這塊沃土上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借鑒,構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成為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
云南是遠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自距今170萬年的元謀猿人開始就有了人類的活動,云南曾被社會學家稱為“一部活的社會發展史”。江川李家山的青銅器、撫仙湖下的古城、古滇國文明、大理國遺址等,加之云南東部與貴州、廣西相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隅緊依西藏,由于兩千多年來的滄桑巨變,便得茶馬古道所經過的古城池有的淪為廢墟,有的掩埋在湖水之中成為歷史之謎。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云南那多文化、多民族相互融合、共存、共同謀求發展的重要地區,遺留下來的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物古跡數量之多、分布之廣,為云南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多元化的文化特征顯示出云南各民族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性,這說明云南民族具有接納多元文化的潛能,這種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也為云南民族文化產品的生產提供了多元化的思維模式。云南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人口的遷徙、商業的頻繁流動使得云南地區的經濟與文化都得到了發展。云南是我國的茶馬古道的主要樞紐地段,使得云南地區從古至今就是多民俗文化的集中地,在汲取了多民族的優秀文化后逐漸壯大了自己的文化,這就是云南民族文化特色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與滲透的關系。
云南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文化風格,由于地理的隔離和封閉,云南遠離祖國內地,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風格,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處于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落后的生產工具、古樸的生活方式、單一的社會組織結構、陳舊的價值取向、互不相同的語言環境,各式各樣的宗教信仰,奇特的地貌特征等都為云南民族文化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原始的、古樸的面紗,正是基于這一點,云南才成為各位學者與游客心中神秘的殿堂。
隨著新時期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大力推進和發展,云南地區多民族地區文化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同時傳統民族文化作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隨著老一代傳承人逝世,也呈現出中斷消亡的危險。另外,少數民族中傳承了多年的有形文化、無形文化、文化產品、少數民族的文物正在逐漸流失,如果不重視對民族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將對民族文化的有效資源不僅造成極大的破壞,更為嚴重的還將使其永遠消失在人類面前。云南民族文化的開發離不開對其的保護,因此,必須相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民族文化作為云南的一種民族精神與智慧多年的積淀,是一個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基本標志,只有尊重它、保護它,才能保證云南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民族性,才能使其永遠綻放奪目的光彩、保持長久的魅力、才能充分體現出民族文化的歷史價值。因此,必須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對于那些傳承多年的民間文學藝術、技藝一定要加以整理,對于即將消失的民族文化遺產一定要在開發中進行保護。
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互聯網更是拉近了各民族之間的距離,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交往和影響越來越多,但是這種影響互相之間的強弱度,不僅取決于其進步正義性,而且也取決于其中一方的強勢性,中國在開放中有一部分人總有崇洋媚外的歐化情緒,不能公正看待各民族的進步長處,民族自信心也不強,輕視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善于處理科學學習別的民族長處和民族自立自強的關系,這是弘揚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很大誤區,我們在這方面應該向做得好的國家和民族學習,消除這種“軟骨病”。民族文化也是反滲透、反分裂、反顛覆的強大思想武器,文件化建設搞上去了,人們的認識自然也就提高了,每個人的素質也就高了,這樣才能實現以民族文化為根本出發點,構筑起堅強的民族團結、穩定的思想鋼鐵長城。云南省地理位置極為特殊,綿長的國境線使得出現了同一民族、同一宗教信仰的民族跨國界的交流、居住,可見,如果不能將云南民族文化傳承、發揚下去必定會傷害很多民族兄弟的感情與利益。因此,發展好云南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建設是增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穩定的需要。
自古以來,云南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就屬于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地區。因此,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宗教與中國的先進文化、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必須解放思想,樹立全新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觀念,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氛圍。例如,我們在大力宣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并傳播一切有利于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進文化思想。在面對不同民族的傳統習俗和宗教信仰時,應堅持以發展云南文化為自身的特色,審慎地對待不同民族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之間的差異。其次,妥善處理好宗教問題。這是云南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不僅僅是一種民族信仰,更是一種民族文化。因此,建設具有宗教特色的云南民族文化,促進宗教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協調,是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又一大任務。
民族傳統文化目前大多數已在旅游興起中得到弘揚,這是文化旅游的好事,值得提倡。但是一種旅游化過度而成為市場化行為,卻是很令人擔憂的,而某些還打著“原生態”等招牌,更令人恐懼,已失去了真善美愛的底線,這一方面固然需要我們去“活”地整體保存民族傳統文化的“真貨”,另一方面更需要我們去正確引導民族傳統文化與旅游的結合,社會和經濟效益并重,不要一切向錢看。目前,數字化的智能,網絡化的移動,使信息化發展到大數據時代,信息的密集數據分析科學的興起甚至被一些專家認為是繼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后的第四次科學革命。這種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使過去難以想象的活的整體全方位保存,像傳統民族文化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可能(雖然這仍是有待下大功夫的大工程)。但是同時有一種浮躁的簡單化(并非是真的內涵的簡約化)傾向在民族傳統文化弘揚中漫延,不少青年一代嫌過去有些文化東西精工細作的麻煩和獲利甚微(可能有的還虧本需補貼)而放棄。這會導致高科技手段全息保存的東西被“冷凍”起來,今后失傳或難以恢復。當然高科技化的另一種令人擔心的就是網絡安全和民族技藝的“失密”,以及過分看重科技力量而輕視傳承人的作用。
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都離不開人才的建設與培養。尤其是文化建設更是需要具有較高的學識、較高的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云南文化建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才機制的引進,并以此為契機來促進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并為云南的文化建設發展培養出一批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的文化業務帶頭人、骨干、尖子,在云南文化產業發展中塑造一支具有較強的開拓意識、競爭意識的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管理隊伍,在為云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提供技術與人才的支撐。另外,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多種渠道為云南的文化產業發展培養一些具有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特征的人才,保證云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增加對云南藝術學院或者開辦了民族藝術專業的高校的扶持,在資金、政策、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多方面支持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作用,為云南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快,我國加入WTO后云南的文化產業得以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將云南文化產業置于國際文化產業的故居中來謀求發展,站在國際發展的大視野下,擴大并加強民族、地區、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例如: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在各民族之間舉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選派云南的少數民族演出團隊、藝術展覽團等到國外進行演出和巡展。云南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的地域邊緣優勢,這就要求在發展云南文化產業的同時,采取“走出去”的政策方針,將云南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民族文化推向國際市場。
[1] 趙靜.文化產業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探析[J].商業時代,2003(6).
[2] 侯渝生,覃國良.淺談文化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成都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