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牛治慶
當前,新疆經濟發展處于一個上升階段,同時也是新疆實現產業發展模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疆要繼續保持經濟總量的擴張和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一方面需要把握好該地區產業結構的現狀特征和演變態勢,因勢利導,主動推動新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該地區產業結構升級中金融支持的現狀特征和演變態勢,通過不斷推進該地區金融深化、金融市場化水平來不斷提高經濟金融化程度,并以此來提高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作用的有效性。
自我國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新疆GDP、三次產業以及金融業發展都很迅速。14年間GDP從1168.55億元增至8360.24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從268.51億元、420.48億元和474.18億元增至1468.3億元、3776.98億元和3114.96億元;增速最快的金融業增加值從48.5億元增至420.29億元,并且其占GDP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也分別增加約0.88%和2.45%。可見,新疆金融業發展對GDP、三次產業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首先,對新疆三次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從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總量、比重以及對國內生產總值貢獻份額來看,自2004年以來,第二產業逐漸超過第三產業,最終呈“二三一”模式。
其次,對新疆生產要素分配結構現狀進行分析。一方面從勞動力要素分配結構來看。14年間新疆總就業人數從694.34萬人增至1096.59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從 385.57萬人增至506.35萬人,但其比重卻從55.53%降至46.17%;第二產業從104.51萬人增至178.79萬人,其比重從15.05%升至16.31%;第三產業從204.26萬人增至411.46萬人,其比重從29.42%升至37.52%。可見,新疆就業結構呈現出與產業結構相背離的“一三二”的模式,這主要緣于該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現代化水平比較低,而工業化水平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對能源要素分配結構進行分析。1999年至2012年間,新疆三次產業能源消費總量由3214.93萬噸標準煤上漲到11831.62萬噸標準煤。其中,第一產業能源消費總量由274.97萬噸標準煤上升到529.32萬噸標準煤,以煤炭、汽油、柴油為主;第二產業能源消費總量由1860.26萬噸標準煤上升到8894.94萬噸標準煤;第三產業能源消費總量由1099.07萬噸標準煤上升到2294.71萬噸標準煤,其中煤油消費量占比最大。可見,新疆資源消耗結構也呈現出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二三一”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新疆產業結構變化過程中,除了就業結構呈現出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的“一三二”模式,其他各項指標均呈現出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 “二三一”模式,即以工業為主,服務業為輔,同時大力發展農畜牧業的經濟結構。接下來我們進一步研究新疆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金融支持現狀的變化趨勢。
1.2.1 從資金形成機制的角度進行分析
資金形成機制可在儲蓄和投資間搭建橋梁,通過對兩者重新安排,提高其總體水平,開拓產業資本的來源渠道,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下面我們選擇新疆金融機構存貸款年底余額作為研究指標。
2014年間新疆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不斷擴大,其各項存款與貸款余額分別由1548.72億元、1386.78億元增至14088.83億元和9840.46億元。一方面從各項存款角度來看,單位存款與儲蓄存款余額在不斷增加,分別從544.22億元和824.68億元增至7677.24億元和5884.5億元。但兩者比重卻發生了不同變化,其中前者比重上升了約19.35%,后者比重卻下降了約11.48%。可見,隨著新疆居民理財意識的轉變,其儲蓄與投資不再僅局限于銀行體系,新疆存款結構從儲蓄存款為主向單位存款為主的模式轉變。另一方面從各項貸款角度來看,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余額也在不斷增加,分別從961.17億元和313.33億元增至3372.94億元和5723.23億元。但兩者比重發生了不同變化,其中前者比重下降約35.03%,后者比重上升約35.57%。可見,新疆貸款結構從短期貸款為主向中長期貸款為主的模式轉變,這被認為是銀行貸款流到了實體經濟中。所以,新疆的存款和貸款結構有利于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同時為生產要素分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升級奠定了重要金融支持基礎。
1.2.2 從資金流量機制的角度進行分析
資金的流量機制通過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對資金的流量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下面我們分別從信貸配給和股票融資角度對三次產業內資金流量情況進行分析。
首先,從信貸配給角度分析。2008年至2013年間,新疆三次產業中貸款配給總量和比重都發生了變化。從總量來看,分別從852.23億元、228495.67億元和53305.11億元增至2013年的3233.63億元、604371.06億元和376441.31億元,但第二產業信貸配給增速最慢。從比重來看,第一、三產業比重分別從0.3%、18.86%增至0.33%、38.25%,而第二產業比重卻下降至61.42%。可見,新疆信貸配給總量和比重都呈現出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二三一”的模式。
其次,從股票融資角度分析。1999年至2013年間,新疆三次產業中股票融資額總量和比重都發生了變化。從總量來看,分別從45.37億元、209.15億元和80.48億元增至188.46億元、1936.77億元和427.9億元,尤其第二產業增速最快;從比重來看,第一、三產業比重分別從13.54%和24.02%降至7.38%和16.76%,而第二產業比重增至75.86%。可見,新疆三次產業中股票融資額總量和比重都呈現出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二三一”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中股票融資額比重在多數情況下呈此消彼長趨勢。
1.2.3 從資金導向機制的角度進行分析
此處我們研究的資金導向機制主要指政策性金融的矯正與補充機制,并選擇外商直接投資(FDI)作為研究指標。
2014年間新疆實際利用FDI從2419萬美元升至48102萬美元,并且三次產業中實際利用FDI總量和比重也都發生了變化。從總量來看,分別從341萬美元、1217萬美元和861萬美元增至1108萬美元、18940萬美元和28054萬美元,尤其自2012年以來,新疆實際利用FDI總量開始呈現出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從比重來看,第一、二產業的比重分別從14.1%和50.31%降至2.3%和39.37%,第三產業比重則增至58.33%。可見,新疆實際利用FDI的總量和比重都呈現出超前于產業結構的“三二一”模式,這更加有力地推動了經濟金融化水平的提高,為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奠定了基礎。
1.2.4 從風險方法和補償機制的角度進行分析
此處我們主要以新疆保險市場為出發點,研究新疆利用風險方法和補償機制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保證產業結構調整的穩步推進。
2014年間新疆總保費收入、財險保費收入和人身險保費收入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大。其中,總保費收入從245882.7萬元增至2734861萬元,財險和人身險的保費收入分別增加至1019723.3萬元和1469255萬元,三者年均增速都保持在兩位數:19.45%、18.25%和20.91%。而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和2011年壽險保費收入增速分別為-3.13%和-2.2%。
同時,新疆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也在逐漸提高。從保險密度來看,人均保險密度從138.53元增至1207.82元,其中人均財險保險密度和人身險保險密度分別由63.43元和75.1元增至500.07元和707.75元。人身保險密度始終比財險保險密度高,并且兩者間的差距在不斷加大,這與新疆地區本身特點相適應。從保險深度來看,全部業務保險深度保持在3%左右,財險保險深度與人身險保險深度分別在1%和2%左右。可見,保險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方面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
在第一產業內各行業中,農、牧業增加值總量分別從340.94億元和109.23億元增至1806.11億元和604.2億元,增加值比重分別約70%和20%,吸引就業人數比重超過80%。可見,第一產業以農、牧業為主,林業在不斷提升,農林牧漁服務業比重甚至超過林、漁業,其內部結構處于不斷優化升級區間。同時,選取2013年新疆分行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為指標對金融支持現狀進行分析(以下類同)。資金分布前三位為農林牧漁服務業、牧業和農業,林業比重在不斷加大。可見,農、牧、林業資金支持與其產值呈正相關關系,但農林牧漁服務業資金利用效率較低導致其與產值為非正比關系。
在第二產業內各行業中,從增加值看,其總量在不斷提升,同時采礦業和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由34.28%和17%升至38.74%和32%,但建筑業比重降至16.40%。其中采礦業采取的始終是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為主,煤炭采選業為輔,其他金屬與非金屬采礦業甚微的一種發展模式;制造業實現由輕工業向重工業轉移,但過分依賴于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而各種設備制造業比重很小;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仍以電力為主,但加強了對燃氣的發展;建筑業主要以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為主,其比重在2013年高達95.31%。從就業人數看,總量增加的同時始終以采礦業和制造業為主。可見,第二產業實現了從以建筑業與采礦業為主向以采礦業與制造業為主導模式轉變。
從金融支持現狀來看,資金以自籌資金為主,國內貸款比重不足8%,并主要分布于制造業、采礦業。在采礦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資金占比為55.29%;在制造業中,資金占比前三位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其比重分別為19.79%、18.47%和13.34%,各種裝備制造業資金占比僅占6.37%;在電力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中,電力資金占比高達82.68%;在建筑業中,土木工程建筑業資金占比高達73.87%。所以,第二產業內各行業金融支持現狀與其產業結構現狀間存在高度正相關。
在第三產業內各行業中,其增加值總量在不斷提高,并且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其他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由11.04%、2.33%和37.10%增至13.49%、7.79%和47.3%,批發和零售業的比重降至15.44%,仍位居第二。從就業人數看,仍以其他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及批發和零售業為主,但金融、房地產業吸引就業能力在不斷增強。可見,隨著新疆經濟發展,該行業在逐漸演變為以其他服務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為主的模式。
從金融支持現狀來看,資金以自籌資金為主,并主要分布于其他服務業、房地產業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可見,其他服務業資金來源比重和產值比重正相關,金融業及批發和零售業資金來源比重特別小(不足6%)但產值比重較高,但房地產行業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資金來源比重與產值比重相背離。所以,從整體上看該行業金融支持現狀與其產業結構現狀間存在一定正相關。
首先,從產業結構優化率來看。除2003年和2007年出現小幅度下降外,其他年份均處于平緩增長區間,2014年間該比率提高了6%~82.44%。其次,從產業結構偏離度來看。第一產業始終為正偏離,并且整體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即分別在2001年和2009年達到局部極大值37.24%和31.59%,2013年該值降至28.61%。可見該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較低。第二產業始終為負偏離,并且總體上提高了4.5%~-28.87%。可見,該產業勞動生產率較高,但勞動力投入不足。第三產業則為正負相間,但偏離度的絕對值都比較小,并且在2005年前都為較大負偏離,之后則多為較小的正偏離。可見,該產業開始依賴于勞動力要素投入絕對量的提高,而后逐漸依賴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總之,新疆在不斷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但和絕大部分西部省份一樣其整體水平都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建設,健全金融組織體系,建立集銀行、保險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區,完善金融服務功能;同時積極探索同地方黨政相結合的新型合作機制,消除金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以此來增強金融支持產業結構升級的內生動力和作用。
金融機構要從“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強化產融結合。一是完善信貸供需對接,切實解決信息不對稱矛盾,促進信貸資源在產業上優化配置。二是加大金融創新,促使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更加貼近實體經濟。三是予以政策傾斜,引導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參與增量布局。四是大力開拓投行業務,積極搭建融資媒介,實現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融合發展。
逐步弱化政策驅動式產業結構調整理念,強化金融作用,讓金融資源對產業、項目進行篩選,以良好的金融杠桿來引導并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僅要優化金融對存量結構的選擇支持作用,還要充分發揮金融在增量布局中前置作用。
[1] 周元.廣東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研究[J].特區經濟,2010(6).
[2] 方婷,黃立群,崔冉,羅瀛.金融中介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1(11).
[3] 唐洋軍.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與城市商業銀行的定位[J].西南金融,2011(12).
[4] 王立國,趙婉妤.我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5(1).
[5] 程嬋娟,潘璇.論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調整——以陜西為例.[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