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吳孟霖
農產品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營養價值、外觀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今農產品產業鏈的競爭,不僅是生產組織、運營方式、某一產品的競爭,更是整個產業鏈條、運作體系的全面競爭。自1996年Zuurbier等學者首次提出食品供應鏈概念以來[1],在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歐美國家,這一供應鏈管理模式已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漸成為科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研究,首先了解有關農產品供應鏈及其相關概念,然后對國內外農產品供應鏈的模式與整合、運作與協調優化以及信息管理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供應鏈是從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價值鏈理論的概念發展而來的。Porter等學者指出,任何一個組織體系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相關的基本活動構成,這些活動指的是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的統一流動。Christopher等學者提出,供應鏈是一個從上游到下游的組織網絡結構體系,在各個環節不同的過程和活動中使在交付給最終用戶的產品或服務過程中產生更多價值[2]。馬士華等國內學者認為,供應鏈是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原材料的生產采購開始到生產成最終產品,由銷售網絡組織把產品輸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網絡結構[3]。
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ina Forum將供應鏈管理概括為“協調與整合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到顧客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等活動”。Willian等對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是“對從供應商到消費者過程中的物料和產品的流通進行管理”。國內一些學者認為,供應鏈管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或消耗使供應鏈運作效率達到最優水平,從生產采購到滿足最終顧客需求的整個過程,將合適的產品以合理的價格,及時準確地送到消費者手上,其中包括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環節高效率地運作。
在產品特性上,農產品具有易腐爛性,受一定的生長成熟周期限制,易受病蟲害和氣候等環境因素影響,前期的農產品質量對后期加工產品的品質有很大影響等特點;在生產上,農產品生產具有地域廣泛性、季節性、生產力分散性、品種差異性等特點。農產品供應鏈中從生產、流通加工、運輸倉儲和分銷到最終消費者的每個環節上都有眾多參與者;農產品品種多樣導致對供應鏈運作、物流運輸等要求高,增加了農產品流通難度;農產品的特殊性也導致其市場供給、需求波動性大和供應鏈各環節連接不緊密等特點。
農產品供應鏈和其他供應鏈在運營模式、管理方式上都有較大區別,首先農產品不僅品種、類別繁多,各地區、各種類的農產品特性、品質差異較大,進入消費市場的途徑和交易方式也呈現多樣化;其次,我國大部分農產品都是由零散的單一農戶進行生產的,相較于其他產品的市場供應主體,分散農戶的市場交易量、議價能力等都是非常薄弱的。Downey認為,農產品供應鏈始于終端客戶,通過零售、流通加工、運輸倉儲、分銷等環節在客戶與農產品生產者之間形成一個鏈條,構建一個從下到上的垂直供應鏈網絡系統。Woods等提出在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通過管理、協調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整個鏈條各環節參與者的連接關系與利益,以滿足消費者對數量、品質、價格、速度等的需求,從而提高整個供應鏈上各節點參與者的利益等的活動稱為農產品供應鏈管理[4]。Liz Hall和Ryan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通過持續改善農產品從生產者到消費者之間的生產、流通和發展的運營與關系,從而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的管理方法。一些國內學者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通過前端和末端反饋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進行農產品生產、采購、原材料加工、運輸和分銷,從而把生產者、供應商、批發商、銷售商和最終顧客連在一起的整合性的網絡結構模式。
一般地,通過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參與者及其關系的管理與整合優化,會提高向最終消費者提供能在數量、品質和價格等方面滿足其需求的產品的效率與速度。當前在供應鏈模式與整合、供應鏈運作與協調優化、供應鏈信息體系管理等方面是該領域研究集中的熱點問題。
農產品供應鏈有四種基本運作模式,即分別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工企業、零售商和物流商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運作模式,其中研究零售商主導型農產品供應鏈的居多。由于上述四種供應鏈運作模式中主導企業處于支配地位,價格始終是供應鏈運作模式爭議的焦點,信用中介的缺失導致農產品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因此,上述供應鏈運作模式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成功案例并不多,這就需要改進農產品供應鏈的模式并對其進行整合。
Kliebenstein和Lawrence認為農產品供應鏈協調以提升參與者的競爭地位和提高參與者利益為目標,通過整合相關體系與契約協定來實現。Ahumada認為國際競爭形勢下圍繞兩國與多國間的農產品供應鏈將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因此針對實際情況和需求必須要對農產品行業進行整合[5]。朱毅華等對我國現今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優化問題進行了系統探究,研究發現供應鏈的內外部整合對農產品供應鏈中的相關企業績效有顯著提升,除了優化內部整合,農產品企業還需進一步強化與供應鏈上其他參與者的整合。
農產品供應鏈上各參與主體目標差異性較大,因此導致主導力明顯不均衡,各環節參與者缺乏向心力,所以需要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協調優化,以提高其整體運作效率[6]。現今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核心市場主體之間的協調與節點布局的調整優化,主要集中在如何充分發揮供應商、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零售企業等的主體作用和運營能力,協調各參與主體的關系與運營方式,以優化整體供應鏈網絡;零散的農戶在參與供應鏈運作中處于劣勢,而供應鏈的高效運作要以供應鏈整體利益、績效最大化為前提,因此還有一些學者提出要協調整體農產品供應鏈[7],必須提升生產者的優勢和市場主導力,以達到從起點到終點的整體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例如,對契約式供應鏈協調的研究一般是對產品質量做出嚴格約束,保證供應鏈正常運作和順利發展,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良好機制。另外,還有些學者認為均衡供應鏈各參與者的利益分配是有效協調優化農產品供應鏈的最關鍵問題,如何使各主體在供應鏈經營環節實現利益平衡,是促進農產品供應鏈高效運行的關鍵。
目前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障礙主要來自市場流通環節,農產品供應鏈中信息流動存在不穩定性、復雜性和不通暢性,由此帶來了信息傳遞的滯后和各參與者信息的不均衡,導致農產品供應鏈的提升發展嚴重滯后。因此,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研究也是當今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信息風險防范、信息服務模式分析、電子商務應用、信息平臺構建等方面。Hofman,W.J.等認為信息技術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相當重要,它可以促進農產品企業提高競爭能力,幫助增加市場份額和市場主導能力[8]。鄧俊淼、戴蓬軍通過對農產品供應鏈相關企業信息管理職能和市場對農產品供應鏈信息服務的需求進行分析,提出我國應建立農產品行業第三方組織或機構,并構建一體化信息平臺來協調各個環節的信息與利益,以保障信息傳遞順暢、利益分配均衡和農產品良性交易[9]。
通過研究相關資料和文獻發現,農產品供應鏈發展在我國才剛起步不久,其農產品供應鏈所需的基礎設施、設備和先進的管理體系與觀念等與農業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由于農產品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的發展已經逐漸得到相關主體組織、政府等的高度重視。在現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隨著農產品交易總量逐年增加,筆者認為,生鮮農產品(例如鮮切花)供應鏈如何高效運作以保證產品品質,以及農產品電子交易和電子商務平臺模式的構建,都將成為以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領域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生鮮農產品較其他農產品具有易逝性大、鮮活程度要求高和消費彈性小的特點,其生產季節性、周期性和分散性、時效性更強[10]。目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主要集中在其運作模式優化、流通交易平臺構建的研究,將供應鏈一體化管理思維應用在生鮮農產品流通中的具體問題研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整體運作效率的評價,以及供應鏈參與主體利益分配等問題的研究。此外,生鮮農產品物流節點選址的研究中,農產品特點對倉儲變化的影響,以及農產品需求變化對庫存布局和選址的影響等欠缺考慮,從而影響了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和消費者滿意度。本文認為,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運作平臺研究、供應鏈成本和效益研究以及供應鏈的流通體系、生鮮食品冷鏈物流系統研究等是以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的方向。
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搭建改變了農產品從生產、流通、銷售到交付給最終客戶的整個流通過程,同時也改變了供應鏈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運作方式。農產品供應鏈在向網絡化發展的過程中,電子商務平臺將作為供應鏈的中心節點,促進資源、信息的整合和共享[11]。電子商務信息平臺能夠將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結合,將供應鏈的生產者、經銷商、物流商、零售商等組織進行一體化的整合,減少了整個供應鏈網絡中不必要的運營成本和費用等消耗,促進了供應鏈向全球網絡化的方向發展。筆者認為,基于電子商務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將是依托網絡技術體系和基于信息技術的電子商務,以后基于電子商務的農產品供應鏈研究熱點將是農產品網絡經營管理方式研究,農產品供應鏈流通體系集成化、精益化、系統化發展研究,以及電子商務市場與傳統市場如何優化結合方式的研究。
[1] Victoria Sal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gri-Food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1998,1(3).
[2] 劉春全,李仁剛.農產品供應鏈研究現狀及展望[J].科技創業,2008(4).
[3] 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4] 游軍,鄭錦榮.農產品供應鏈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09(10).
[5] 曹艷媚.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D].江南大學,2009.
[6] 劉召云,孫世民,王繼勇.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進展及趨勢[J].商業研究,2009(03)
[7] 楊芳.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研究綜述及展望[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33(7).
[8] 于景英.山東省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
[9] 鄧俊淼,戴蓬軍.行業協會發展與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J].農村經濟,2006(5).
[10] 劉春全.基于消費者滿意度的武漢市超市生鮮供應鏈管理優化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08.
[11] 易法敏.電子商務平臺與農產品供應鏈的網絡集成[J].財貿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