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亞森江·阿布都古麗 朱新武
無論在人類歷史發展,還是在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組織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組織能夠集聚勞動力、資本等資源,通過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和創新。同樣,人們為了更好地提高組織的效率,對組織的內部結構和運作方式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v觀科學管理時期到當今的組織管理理論的多元化,組織理論發展歷史經歷了理論研究重點從組織內部規則制度到結構,再到了組織中的人和環境;組織系統從封閉性研究到開放性研究、組織環境分析從線性分析到非線性分析的演進過程。在查閱有關組織理論演變文獻綜述時發現,許多學者在時間和范式基礎上把組織理論的發展分成了古典組織理論時期、新古典理論時期、現代理論時期和后現代理論時期。
組織是個具有明確目標的社會實體,有精心設計的結構,并受到其內外環境的影響。因此,可以以組織的解釋和組織目標的實現過程解釋維度上對組織理論進行研究,發現在不同的組織理論對組織的解釋以及組織目標的實現有著不用的看法。圍繞這兩個維度,組織理論可分為理性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自然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和開放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
理性視角下的組織理論主要研究組織的正式化結構,組織規范,更多的是把組織看成一個實現具體目標的“機器”,主要代表是泰勒、法約爾、韋伯以及西蒙。他們注重組織的理性化結構和非人格化的行為規范。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理性是組織目標的實現過程,不包括組織目標的形成。泰勒的科學管理強調組織實現目標過程中正式的物理技術結構和物質激勵手段,要求組織目標實現過程的標準化、規范化。法約爾則強調正式化的管理職能和原則化的管理。韋伯的組織理論是以法定權力為基礎的,嚴格分層分等級的職能劃分的組織結構——科層制,更強調組織的正式化結構和非人格化的運行機制。西蒙的決策理論組織的總目標沿著組織的正式結構向下傳達,并影響個人行為,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他認為組織中的人是“決策人”,他們的行為是在“給定條件下的”滿意角色。西蒙也強調組織目標實現過程中的組織內部結構、規則等內部因素。
總結以上理性視角下研究組織的學者的觀點,發現他們都強調組織的對追求目標的一種工具性作用,強調組織具體目標實現過程中的正式化的組織結構,忽視對組織內部“人”的研究。為此,從理性系統視角下定義組織為:有意地追求某一特定的具體目標,具有高度正式化結構的社會集體。理性系統視角突出強調了組織的兩方面。第一,組織具有具體的目標。具體的組織目標會成為行動指南,也就是組織參與者進行理性判斷和選擇的基礎,也會成為組織規則制定及結構設置的準則。第二,強調組織正式化結構。他們把組織視為一組可操作的部件組成的結構,每個部件都可以拿出來單獨更改,以提高組織的總體效率。他們認為正式化結構可以為參與者預先設置行為,減少行為的不一致和行為沖突,從而能夠提高組織效率。但忽視了正式化結構會產生“訓練出來的無知”,剝奪工人的技能。
自然系統組織理論認為組織與其他社會系統的共性有組織是人組成的,每個組織系統根本上有繼續生存的需求。因此,自然系統理論家尋找組織的自然屬性,注重研究組織中的人和組織作為社會系統其生存需求。
梅奧及其同事們通過霍桑實驗發現人的社會屬性,發現人的行為動機的復雜性、差異性。同時又發現了組織中以個人特質為基礎形成的非正式組織。因此,梅奧及同事們指出組織中的人的經濟需求之外的人際關系需求。巴納德在組織研究中引入了系統觀,指出組織的本質是整合個體參與者貢獻的協作系統。他認為組織是具有共同目標,愿意付出的貢獻,具有協調系統的社會系統。他強調組織的存在依賴于參與者做出貢獻的意愿,組織必須通過物質或精神誘惑來激勵組織成員為組織貢獻,以此維持生存。帕森斯試圖尋找適合各種社會系統的一般性分析模型,他明確具體地描述了各類社會系統所必須滿足的四項基本需求:適應、目標、整合和潛在模式的維持。從更大的社會系統到組織內部更小的子系統,他都試圖運用此模型分析組織系統。帕森斯的分析思路強調了社會組織系統的相似性,并且包含了組織的正式和非正式一面,又明確了組織生存的具體需求。
自然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研究的是組織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的共同屬性。研究中他們強調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心理動機,他們把組織看成一種有機的動態的系統,為組織研究提供了全新角度。此理論指出組織中存在組織目標、個人目標,以及組織生存需求,因此組織目標是復雜的,還有,組織中不僅有正式組織,同時還存在非正式組織,認為非正式組織是工人創造的“情感邏輯”。非正式組織會對組織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
開放系統組織理論的提出有些晚,但卻很快成為了組織理論研究的主導方向。開放系統理論認為組織發展與環境有密切聯系,并把這種聯系精煉到組織生存的關鍵因素。
首先,系統設計學派運用比爾提出的超復雜或然性系統觀研究組織系統。他們認為組織是超復雜的,可以分解為多個部分的開放系統,組織內部各部分之間是松散偶聯聯系,并且會直接與環境進行交換,他們之間的行為聯系不可預測。因此,系統學派注重研究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流圖,而不是組織正式結構圖。系統設計學派還研究了組織各部分的自我調節能力,相互之間依賴關系,發現組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需要外部力量來協調。
其次,權變理論假設:組織內部特征與外部環境要求匹配時,組織的適應性最強,效率最高。因此權變理論看來,沒有一種組織模式能夠普遍使用,組織必須時刻與環境互動,與環境保持匹配,而且這種匹配至少要兩方面的。其一是組織內部各部分與相對應的環境相匹配。其二是組織整合模式必須與其環境的總體復雜度相適應。而維克堅持組織成員個人對環境產生影響并受環境的影響,從而集體談判形成規則或慣例。他還強調組織對環境信息的態度必須要保留模糊性——信息的認可又不認可狀態,以有利于未來的發展。
開放系統學派認為組織是與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組織系統以及其各部分都會要特定的環境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交換。開放系統把組織置于更廣闊的環境之中,進行分析,打破了封閉性組織理論研究。開放系統視角下的組織是一種動態的人員、資源、能量和信息的匯集。這種匯集將不斷變遷的參與者同盟聯系在一起,而這些同盟則根植于更廣泛的物質資源與制度環境之中。
開放系統視角強調組織的兩方面的特點。首先是,組織與環境的匹配。組織需要從環境中輸入資源,組織與環境匹配增加了組織的信息加工能力,則組織負熵減少,更能維持自身運轉和適應。這種對環境輸入的加工能力的不同導致了組織之間的結構差異。其次是,組織系統可分成層次性子系統或部件。組織系統由多層次的、具有自主性的子系統或部件組成的。這些子系統或部件之間的關系是松散偶聯的,因此他們行為之間沒有必然聯系,而且他們可以直接與環境聯系。
在理性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強調組織內部的制度、分工、技術和結構等因素,強調組織目標實現過程的物理控制和物質誘導機制。在自然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則認為組織目標是復雜的,而且組織中的人的目標與組織目標可能不一致。因此,組織目標的實現過程中的影響因素超出了組織能夠完全控制的范圍,而且組織與其內部環境之間是一種依賴關系,組織目標實現過程中組織中的人的行為需要有意識的激勵。理性視角和自然視角下的組織理論都在強調組織內部的因素,組織與外部環境的互動被輕視,因此,這兩種理論是封閉性的。開放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認為組織有高度復雜,對外部環境有反應性,其內部有子系統成分的特征。要實現組織目標,要求組織要“隨機應變”,建立適應環境的組織結構和行為模式。綜合分析以上的三種組織理論,發現他們之間的研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組織與環境的關系的處理上,理性系統理論和自然系統理論強調組織內部環境,認為外部環境是問題的來源,它們所構建的組織系統是一種封閉性系統。開放系統視角下的研究者則察覺到了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信息交換,把組織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看成了組織生存發展的關鍵變量,他們構建的組織系統一種開放系統。
其次,理性系統視角組織理論提出行為應該以目標為導向的標準化的、規范化的,尋找以最快的途徑實現組織目標的途徑,認為這種行為可以通過教育、物質誘導來維持和促進。而自然系統視角的組織理論則在討論組織行為時引入了個人心理,個人動機以及組織文化等因素,強調通過激勵,以更加人性化的手段來引導行為更接近于組織期望。開放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理論則認為組織元素之間的行為是元素與環境之間的適應性互動,對環境要求的回應。
還有,對組織中“人”的研究上,理性系統視角認為組織中的人是只追求金錢的,輔助于組織設備的“機器”,忽視人的心理、感情。自然系統視角強調人的社會性,提出了人的人際關系需求、行為動機等心里因素,對待組織中的人為有頭有腦的、有感情的人。開放系統觀把人視為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區別于自然系統視角,強調從群體層面、系統層面上研究組織中的人。
縱觀組織理論的發展歷程,無論是何種分類研究,發現組織理論不斷地復雜化;對組織中的“人”和組織環境的關注不斷強化;對組織環境的研究也從線性分析到非線性分析發展;組織理論研究涉及的學科也從管理學科擴大到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
[1] 邵仲巖,王士龍,馬力.基于組織理論發展史的組織脆性前沿探析[J].商業時代,2012(02).
[2] 孫佳敏.組織理論研究的范式演變及其理論見解[J].科技咨詢導報,2007(16).
[3] 錢海燕.基于人性假設角度的企業組織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J].現代管理科學,2008(11).
[4] 王作軍,任浩.組織間關系:演變與發展框架[J].科學學研究,2009(12).
[5] 陶厚永,劉洪.組織發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生產力研究,2008(17).
[6] 敬乂嘉.實踐、學科和范式:組織理論變遷綜述[J].社會,2006(6).
[7] (美)理查德·斯科特,杰拉爾德·戴維斯等.組織理論[M].高俊山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