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 劉盟 王曄
對于商業模式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通過整理相關文獻可以了解到,學者們對于商業模式的研究主要分為商業模式的內涵、商業模式的分類、商業模式的創新。其中,商業模式的創新作為企業價值實現的一種方式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因此,本文將學者們對于商業模式的創新性研究分成三個層面:創新動力、創新途徑、創新阻力進行整理,找出已有文獻的空白點,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在商業模式的創新研究中,學者們對于商業模式創新動力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在他們的文章中對于創新動力的影響因素都有提及。因此,本文從企業高管、技術驅動、需求推動、政策扶持、系統視角等方面對現有的文獻進行歸納總結。
商業模式創新對于企業運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企業高管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也備受學者們的關注。黃謙明(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新思想的提出和企業資源的重新整合主要依賴于新的商業模式,只有有了新的模式,企業家才能對現有的資源進行重新分配。因此,商業模式的創新離不開企業家創新意識的推動。其中,企業家勇于變革的精神、迎接挑戰的精神、樂于合作的精神推動著商業模式的創新。肖挺(2013)將高管團隊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出高管團隊自身特征對于商業模式創新的推動作用,并針對我國一些省市的服務型企業進行研究,得出高管團隊不同的任期、不同的教育水平對模式的創新有促進作用。
商業模式的創新會受技術這一重要因素的推動,只有擁有突破性的技術,企業才能實現高生產、低消耗。Gambardella和McGahan(2009)通過對生物制藥企業中技術外包模式進行研究,指出它的問題在于上游企業只開發適用于下游企業的特定技術,導致上游技術性企業處于被動地位,利潤獲得有限。要是想改變這種窘境,就要研發出具有普遍適用性高技術。而開發這種技術就要對原來的商業模式進行變革。李長云(2012)基于系統的視角對商業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商業模式的創新會產生很大影響。
商業模式的創新目的就在于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來實現顧客的價值。王生金(2013)認為滿足顧客需求是提高企業市場地位的必要因素。他以我國零售業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推理出我國零售業商業模式創新影響因素:市場機會、企業高管、競爭、新技術,并得出市場機會對創新的驅動作用較強,而市場機會就是指那些沒有被注意到的客戶的需求。杜蘭英(2014)從共同創造價值的角度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剖析,發現顧客需求在商業模式創新中起著重要推動作用。
商業模式的創新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引導。林學軍(2012)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研究對象,指出新興產業現在處于起步階段,其技術多是從別處借鑒、模仿而來,因此,其商業模式的創新要注重政府政策的引導才能夠順利進行。陳昭鋒(2013)提出政府的支持有利于商業模式創新,并對政府如何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提供了幾種方式,如為企業制定發展的規劃圖,將企業的新型技術變得商業化,為新興企業引進優秀人才,培育高效率的市場環境,幫助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變革。
學者們除了從某一因素對商業模式的創新動力進行研究外,也從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角度對商業模式的創新進行研究。王水蓮(2013)利用回聲模型理論,對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的動力進行深入探討,指出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力來自于企業家、外部環境壓迫的結果。曾萍(2014)通過對珠三角地區的制造企業進行實證研究,從內在與外在的角度論述商業模式的創新影響因素,包括企業社會資本、治理結構、技術創新能力與IT基礎等因素。
在商業模式創新途徑的研究方面,學者們的研究方向也是各有不同,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
對于不同類型的產業而言,其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也會不同。Mario Richter(2013)針對德國電業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指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商業模式的創新,并在分析已有模式的基礎上,提出其創新路徑要以滿足小規模的顧客需求為主。王關義(2014)提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在于選擇正確的商業模式,只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才能實現發展。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概念、商業模式相關理論進行總結概況,并跟據具體的商業創新模式案例,提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路徑有簡化價值鏈,突出增值環節,以客戶價值為重,整合資源,優化管理等。
商業模式的創新在于創造價值的實現。王琴(2011)從重新構建價值網絡的角度對網絡價值的傳遞方式、企業收益的取得進行分析,提出5個不同的商業模式創新路徑:對多個產品進行組合吸引顧客、挖掘潛在需求增加附加值、細分客戶群、引入新的顧客群體、對收費渠道進行改變等途徑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付建(2014)通過研究石化企業的發展狀況,基于價值鏈的角度對石化產業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的選擇給出一些建議,他認為石化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要把產業鏈的優化作為重點,注重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組織變革的速度。
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商業模式創新程度的高低也會影響其創新途徑的選擇。Osterwalder(2007)通過解釋企業與其商業模式創新程度之間的內在聯系,將創新程度分為存量型、增量型和全新型創新3類模式。存量型主要適用于有一定的競爭力、能解決資源來源的企業,而增量型只用于在某些方面有不足的企業,可以通過加入新的構成要素來彌補缺陷;對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并能發現商機的企業而言,可以對商業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革來實現收益。原磊(2008)在分析商業模式創新途徑的基礎上,根據企業的成長周期將其創新程度分為完善型、調整型、改變型、重構型。
對于商業模式創新路徑的研究,很多學者都從商業模式組成要素的角度著手,他們通過對商業模式的構成要素進行重新安排組合來找到新的創新路徑。劉洪昌(2012)通過分析商業模式創新的內在機理,提出新興產業創新的路徑有:以顧客為主導、基于價值鏈視角價值鏈、對供應鏈整體進行改變的創新途徑。李飛(2013)選取零售企業的案例,得出了這類企業商業模式創新路徑為“顧客價值—銷售方式—關鍵業務—核心資源”或“重要資源—關鍵流”。
從企業戰略角度對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進行研究。李曼(2007)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可分為:戰略選擇和運營方式兩個方面。從戰略選擇上,可按照個別顧客的需求、產品或服務的創新、新接觸顧客的方式三個角度實施創新路徑。在運營層面上,其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主要是通過運營層面的要素之間協調運轉實現的。王洪(2013)通過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指出這種新興產業的成長離不開先進的技術與適合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創新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他認為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可從企業層面或者政府層面分別研究。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的實現要以滿足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導,對企業中的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從政府角度來看,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增加政府采購力度,加強政策引導。
如果企業要想采用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去實現盈利,就要對原來的商業模式進行或多或少的改造,當然,這種變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運行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阻礙新模式的運行,還會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Sosna(2010)通過分析企業外部環境中存在的不確定性,指出當新的商業模式剛被概念化時,外部環境中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料性,就會阻礙決策者做出正確的商業模式創新。任福安(2013)在總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商業模式創新的難點從以下幾個角度提出假設:企業組織、已有資源、市場環境、社會政治。通過AMOS分析得出:對中小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進度影響較大的是已有資源的不足、經濟環境方面和社會、政治方面的阻力。
通過整理相關資料發現,在商業模式的創新動力方面,學者們更加注重從某一個要素的推動作用出發進行論述,并且學者們更加注重外在因素的作用,而對于內部因素的作用研究得相對少一些。在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方面,學者們雖然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但多是從要素構成的視角討論創新的路徑,從其他方面研究較少。此外,在商業模式創新程度研究中,學者們只是根據創新程度的深淺為企業創新路徑的選擇提供參考,并沒有對如何選擇創新程度進行深入分析。在商業模式的創新阻力方面,學者們雖然從企業商業模式變革的內在環境、外在環境中所遇到的障礙進行列舉,但他們對于這些阻礙并沒有給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們大都采用案例研究法,在以后的研究中希望能考慮通過定量分析對商業模式的創新進行研究。希望這些建議對于學者們未來的研究能有一定的借鑒性。
[1] Yovanof,G S,and Hazapis,G N.Disruptive technologies,services,or business models?[J].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8(4).
[2] Osterwalder,A.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innovation[J].business-model-design,2007.
[3] 林學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與形成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2).
[4] 肖挺,劉華,葉芃.高管團隊異質性與商業模式創新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以服務行業上市公司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3(8).
[5] 曾萍,宋鐵波.基于內外因素整合視角的商業模式創新驅動力研究[J].管理學報,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