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弱勢群體社會疏離問題的研究述評

2015-08-15 00:45:22林,張
關鍵詞:概念理論研究

張 林,張 園

(寧波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浙江寧波,315211)

伴隨社會轉型的加劇,弱勢群體問題越發凸顯。弱勢群體是指在生活物質條件、權力和權利、社會聲望、競爭能力以及發展機會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包括殘疾人、老年人、流動人口和艾滋病患者等。目前,據估測弱勢群體規模在1.4~1.8億人左右,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14%。該群體早在2002年就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認真落實婦女、兒童發展綱要,保護婦女和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加強老齡人口工作,關心和支持殘疾人事業。”弱勢群體中普遍存在社會疏離的問題。研究發現,社會疏離對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人際交往以及身心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然而,目前對弱勢群體社會疏離現象的探討,多停留在表面層次,如對其社會參與情況的調查分析等,無法揭示社會疏離的實質,很難為未來的社會疏離論研究提供很好的理論支撐,也不能為未來的實證研究提供有效的指導。因此,本文從社會疏離的概念辨析入手,系統的梳理了我國弱勢群體社會梳理問題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提出該領域存在的問題與未來研究的趨勢與展望。

一、社會疏離的概念辨析

社會疏離最早是由西方的醫護工作者在臨床工作過程中發現的,隨后有學者對其進行了系統的科學研究。目前,社會疏離問題已成為廣受關注的重要課題,但學界對此概念一直存有諸多爭議。開展社會疏離研究必須先厘清相關概念,在明晰界定概念的基礎上開展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要對該概念進行辨析。

(一)社會疏離的界定

最早提出社會疏離這一概念的是美國護理學家Biordi,他認為社會疏離(Social Isolation)是與“歸屬感”(Belonging)相悖的概念,是指個體“脫離”自己所在的組織,這種“脫離”既可以表現為主動地離開,也可以表現為被動地失去。[1]其中,主動離開的個體在離開的過程中保持積極的情感體驗,他們內心強大不為外界所干擾。而被動失去的個體則經歷著消極的情感體驗,他們渴望與他人溝通交流,但總遭到拒絕與排斥,并逐漸導致其社會支持的喪失。Biordi的概念強調的是與“歸屬感”相悖的被動“脫離”感,是個體主觀體驗到的情緒感受,這一概念中并沒有涉及到社會疏離所存在的客觀社會環境。

Biordi的定義是從個體角度出發的,接著Carpenito-Moyet從群體性的角度對社會疏離進行了詮釋。Carpenito-Moyet認為,社會疏離是群體(或個體)的社交意愿得不到滿足,并伴有孤獨、寂寞或者無意義感等消極情緒的一種狀態。[2]Carpenito-Moyet雖然在概念中強調了社會疏離的群體性意義,但這個概念仍只強調了社會疏離者的主觀感受,界定并不完整。

Findlay等人將社會疏離定義為包含以下兩部分的綜合體:社會性疏離(客觀指標)和情感性疏離(主觀指標)。[3]其中,社會性疏離包含社交網絡的范圍(如經常聯系的親友的數量)及社會接觸的頻率(如聯系親友的頻率)等客觀指標,情感性疏離包含孤獨感等消極的情緒體驗。較之前兩位學者,Findlay的定義更加完整,包含了社會疏離的主客觀兩方面。但該定義只強調了社會疏離的結構性,忽視了其發展的過程性。

綜上所述,我們從主客觀條件的結構論及社會互動的過程論的角度出發,對社會疏離做出以下界定:社會疏離是指個體(或群體)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遭到他人的消極對待(如無視、拒絕),未能與外界進行良好地互動,由此產生孤獨和無助等消極情緒狀態,并表現出冷漠及拒絕等消極行為的現象。本文將社會疏離劃分為兩個維度:主觀感受維度和客觀環境維度。其中,主觀感受維度又包括個體所感受到的孤獨感、無助感等消極情緒感受,及其對社會交往的渴望程度兩部分。客觀環境維度是指個體在產生社會疏離后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情況,如個體的社交范圍以及社交頻率等。從定義可以看出,社會疏離包含了孤獨感、疏離及排斥等諸多內涵,在眾多的研究與實踐中,有將其與相似概念混用的現象,但它們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是存在差異的,下面就此分別進行辨析。

(二)社會疏離與孤獨感

孤獨感(Loneliness)是指個體由于與外界接觸過少而對自己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消極情緒體驗。它是與社會疏離關系最緊密的概念,但二者并不能互換,孤獨感反映的只是社會疏離的主觀感受層面。Findlay將孤獨感視為社會疏離最主要的情感性指標,并指出它可被定性測量。[3]Cacioppo將孤獨感描述為“可覺察的社會疏離”(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4]即孤獨感是社會疏離的一種主觀感受。此外,Carpenito-Moyet的研究發現社會疏離必然會導致孤獨感,但孤獨感并不一定會導致社會疏離,孤獨感只是社會疏離的一個方面。[2]

(三)社會疏離與疏離感

疏離感(Alienation)是與社會疏離聯系緊密的概念,很多研究者常將二者混為一談。疏離感主要指個體心理上的疏遠、冷漠等消極情感體驗,強調個體主觀心理感受。多國學者對疏離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西方學者Oetting等人認為疏離感是指個體感受到自己被孤立,直接反映了個體不能與家庭、學校等外界環境建立起有效聯結的社會性障礙。疏離感程度較高的個體經常體驗到無助感、無意義感和孤獨感。[5]Michael認為疏離感是指個體無法與所處環境建立聯結,從而產生的無助感和孤獨感。日本學者宮下一博和小林利宣認為,疏離感是在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個體感到被外界所排斥或者感到與外界有距離感。我國學者張春興將疏離感定義為一種復雜的心態,包括四種情感成分,即社會孤立感、無意義感、自我分離感和無能為力感。

很多學者對疏離感和社會疏離進行研究,但很少有人對二者進行明確區分。Biordi和Nicholson認為二者雖然經常混淆,但本質不同。疏離感包含無能為力感(Powerlessness)、無規范感(Normlessness)、孤立(Isolation)、自我疏離(Self-estrangement)和無意義感(Meaninglessness)五個部分。由此,社會疏離與疏離感的涵義相重合的只有一個部分——孤立,它是一個情感層面的部分。

(四)社會疏離與社會排斥

社會排斥與社會疏離并不相等,盡管二者十分相像。社會排斥是一個與社會接納相對立的概念。Baumeister和Tice認為,社會排斥是個體出于某種原因(如對團體缺乏必要的貢獻,或違反團體的行為規則)不被這一團體所接納,遭到其排斥或驅逐的人際互動現象。[6]Twenge認為,社會排斥是指個體沒能得到家庭成員、同伴或某一社會團體的接納,個體的歸屬需求沒能得到滿足的社會現象。[7]MacDonald 和 Leary認為,社會排斥是指在社會互動中,個體渴望被他人或團體接納,但實際卻被拒絕和排斥的現象。[8]從這些定義可以看出,社會排斥與社會疏離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社會疏離的發生包括客觀環境的疏遠和個體體驗到的消極情緒感受兩部分,而社會排斥的發生一般只強調客觀環境的疏遠,即個體被他人或組織所排斥和拒絕,并不強調這一過程中個體自身的情緒體驗。

綜上所述,社會疏離與這些相關概念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它們有共同交叉的部分,如社會疏離和孤獨感及疏離感都含有消極的情感成分,社會疏離與社會排斥都含有客觀環境的疏遠現象。但它們又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社會疏離包含情感和客觀環境兩部分,而孤獨感和疏離感只關注情感層面,社會排斥只關注客觀環境的層面。

二、國外社會疏離的相關理論

(一)側重于客觀環境的社會疏離理論

1.脫離理論

脫離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是針對老年人提出的,它對老年人產生社會疏離的動態過程進行了解釋。脫離理論認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條件開始減弱,精力也不如以前充沛,社會角色逐漸喪失,與外界的互動也越來越少,并逐漸遠離社會。然而,老年人在逐漸遠離社會的過程中,其產生社會疏離的風險卻越來越大。脫離理論為后來的學者們研究老年人的社會疏離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

2.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強調社會資源的重要性。該理論認為,社會資本是內嵌于社會網絡中的資源,個體在采取行動時能夠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社會資本代表的是內嵌于社會關系中的資源,并非個人所有的,但獲取和使用這種資源的權力屬于社會網絡中的個人。[9]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更愿意根據相互關系的性質和距離,通過社會關系網絡來進行社會資源的分配。但如果個體無法獲取這些資源或沒有分配到足夠的社會資源,個體就可能產生社會疏離。

3.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強調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分配,而社會交換理論則強調社會資源的交換。社會交換理論認為,由于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需求及社會資源,因此社會互動便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換資源、滿足自我需求的一種行為。然而,與其他人相比,弱勢群體所獲得的權利和資源是不平等的,正是由于他們缺少可供交換的權利、資源和價值,他們始終處于劣勢,并由此可能導致社會疏離。

4.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理論是幫助可能產生社會疏離的弱勢群體盡量遠離社會疏離的理論假設。社會支持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即為弱勢群體提供精神和物質資源,幫助其擺脫生存和發展困境的社會行為。社會支持理論將弱勢群體需求的判定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方面:社會救助的需要、制度(政策)需要、人力資本提升或結構優化的需要、網絡支持需要以及專業性技術支持需要。弱勢群體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社會支持不可能由單一主體完成,必須形成多主體合作的系統結構,該系統結構可有效預防社會疏離。

(二)側重于主觀感受的社會疏離理論

1.社會排斥理論

社會排斥理論很好地解釋了個體產生社會疏離的心理動態變化過程。該理論將個體遭受排斥之后的后續行為及反應按時間順序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即時反應階段,即個體剛被外界環境排斥時,會感到痛苦和受到傷害,并且這種非常強烈的感覺不受其他因素調節。第二階段為短期排斥階段,由于歸屬感的下降,個體為減輕痛苦而積極尋求社會關系的重構。第三階段為長期排斥階段,如果個體長期遭受排斥,其應對策略和資源都耗竭了,于是在社會交往中更多地選擇回避,這表明該階段的個體已經產生了社會疏離。

2.社會疼痛理論

MacDonald提出了社會疼痛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疏離與生理疼痛一樣具有進化上的意義,可以促使個體遠離威脅性的刺激。[8]在社會互動中,個體被一個他想與之建立關系的他人或團體拒絕、排斥或者貶低,由此他所渴望得到的關系或歸屬需求無法實現的現象。[9]有研究表明,個體被外界環境排斥后所承受的社會壓力越大,生理疼痛的忍受能力越差。研究發現,經過外界環境排斥控制的個體其生理痛閾和對生理疼痛的耐受力都提高了,但共情的能力卻變弱了。[10]這表明個體遭到社會環境的排斥會變得情感冷漠,表現出社會疏離的典型癥狀。

3.情緒麻木說

與社會疼痛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的是Baumeister等人提出的情緒麻木說。該理論認為社會疏離導致個體處于一種麻木狀態,包括情緒上的麻木和生理上的麻木。[6]被疏離的個體處于情緒麻木的狀態,這種麻木狀態使個體的痛苦暫時降低,從而有能力來應對疏離事件。但情緒麻木使個體對情緒性事件難以做出準確的評估,以致出現種種適應不良的行為。如共情依賴于情緒體驗,而情緒麻木破壞了個體共情的能力,進而減少了個體的親社會行為。[7]生理上的麻木則體現在對生理痛苦的敏感性降低,這和情緒上的麻木是密切相關的。

4.自我控制失敗說

Baumeister等人在情緒麻木理論基礎上,又提出了自我控制失敗說。他們研究發現,社會疏離破壞了自我控制,被疏離者是不愿意而不是沒有能力施加自我控制,在加強刺激的情況下,個體能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6]對此,Baumeister等人認為,人與社會之間存有一種協議,個體通過控制一些自私的欲望來獲得社會的接受,從而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果自我控制失敗,個體就可能遭到社會的排斥,這種排斥會使得個體不愿進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失敗會導致個體攻擊性行為的增加,以及親社會行為的減少,并進一步導致社會疏離的產生。

綜上所述,這些理論從社會學、心理學及政治學的不同角度為社會疏離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有從社會疏離形成的過程、條件的角度提出的,如脫離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等,也有從被疏離者的主觀感受提出的,如社會排斥模型理論和社會疼痛理論等。這些理論都對弱勢群體社會疏離的進一步研究起到了推動和促進的作用,但這些理論之間缺乏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沒有形成有機的整體,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框架。

三、關于弱勢群體社會疏離的實證研究

(一)老年人社會疏離的研究

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許多年齡較大的老年人開始出現健康問題,甚至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且逐漸喪失社會經濟地位,這都可能增加其產生社會疏離的風險。[11]社會疏離會對老年人心血管健康造成影響。Eng等人的研究發現,冠心病與老年人的社會疏離存在一定的相關性。[12]Hawkley等人的研究表明,社會疏離對免疫功能、心血管調節和神經內分泌過程都有危害,可能引發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3]Ye Luo 和 Cacioppo 等人的一項縱向研究也發現,社會疏離對老年人的健康甚至死亡率都有著一定的消極影響。[14]所以說,社會疏離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一個危險因素,也是引發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社會疏離還會導致老年人認知損傷。[15]

(二)殘疾人社會疏離的研究

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殘疾人較普通人而言更容易產生社會疏離。然而,社會疏離進一步促使殘疾人遠離主流社會群體,并產生諸多心理適應問題。殘疾人自身的限制使得他們對外界環境刺激較敏感,在行為上傾向于選擇自我封閉、回避,即使與他人交往,也常表現出激憤、易沖動等不良情緒,很難與周圍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16]有研究發現,相比于大學生而言,殘疾人的人際關系較差,很少有人愿意與其交朋友。[17]此外,社會疏離還會導致殘疾人諸多心理適應問題,Kariuki等人關于澳大利亞136名青年殘疾人心理健康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多數殘疾人存在孤獨、焦慮及自卑等心理問題。[18]

(三)流動兒童的社會疏離的研究

跟隨父母頻繁遷徙的流動兒童也是社會疏離的高發群體。由于文化氛圍、價值觀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改變,多數流動人員很難較快融入新環境,面對不同的社會關系排斥和文化排斥,常會出現社會疏離或者焦慮等心理問題。一項基于1200名流動兒童的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兒童由于受到排斥和不公正待遇,產生畏懼、自閉甚至仇恨的心理。由于不斷更換居住地,頻繁地與陌生同學、老師接觸,導致他們不能建立穩定的同伴關系,而穩定的同伴關系會直接影響其社會疏離的產生。此外,社會疏離會引發孤獨感,孤獨感是一種消極的、彌漫性的心理狀態,兒童長期處于孤獨感狀態會導致一系列適應不良。

(四)具有某些敏感特征的個體的社會疏離研究

具有某些敏感特征的個體很容易招致污名,從而帶來很多情緒和行為問題,導致產生社會疏離。其中,艾滋病作為一種高污名化的社會疾病,由于其高致死率、多途徑傳染和不可治愈性的特征,在世界各地引發了社會恐懼及相伴隨的排斥與歧視,這使得艾滋病患者很容易產生社會疏離。有研究發現,那些表明自己艾滋病身份的被試報告說在揭示自己的HIV信息之后,他們有著強烈的焦慮感、不適感和悲傷感。此外,同性戀者也是具有高污名化的群體。Ullrich等人的研究發現,男同性戀比普通人報告出更多的無助感、無望感、焦慮、沮喪和較低的心理幸福感。此外,針對我國的女同性戀者進行的研究發現,她們遭受著較嚴重的歧視、性別角色矛盾和內心沖突,對身心健康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

這些實證研究表明,弱勢群體的社會疏離問題已逐漸引起學界的廣泛重視,學者們針對弱勢群體的不同類型進行了不同的研究,如探索老年人群體中社會疏離與健康長壽的關系,流動兒童的社交焦慮、同伴關系對社會疏離的影響等。但這些研究的區域范圍都比較小,多是某一城市或某幾個社區的調查結果,幾乎沒有大規模的或全國性的宏觀調查研究,而且缺乏各城市間、不同類型的弱勢群體間的比較研究。

四、未來研究展望

通過對弱勢群體社會疏離的概念、理論與實證研究的梳理與回顧,可以看出學界對此已經做了許多理論構想和實際研究,這為將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但目前該領域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與局限,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深入的研究:

第一,目前對于社會疏離的內涵存在諸多爭議,其定義也莫衷一是。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描述,如Biordi和Carpenito-Moyet分別從個體角度和群體角度對社會疏離的情感維度進行了界定,而Findlay從結構論的角度對此做出界定,但這些概念只描述了社會疏離的某一個方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此外,對概念理解的片面性會導致對概念理解的模糊性,社會疏離的概念包含了孤獨感、疏離等諸多內涵,對概念理解的模糊性會導致使用的混亂,如有研究將社會疏離與疏離感視為一物,互相混用。概念表述的片面性和理解的模糊性都會影響研究的準確性,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對社會疏離的內涵和外延做出清晰明了的界定,并對它與其他相關概念做出明確區別。

第二,目前社會疏離理論大多從社會學、心理學與政治學等不同角度對社會疏離問題的某一個側面進行研究。其中,有從社會疏離形成條件及形成過程的角度提出的,如脫離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等,也有從個體的主觀情緒感受的角度提出的,如社會排斥模型理論和社會疼痛理論等。但這些理論研究都較為分散,缺乏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從多學科理論融合入手,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建立一個系統、完整的理論框架,將這些理論都整合入理論框架內,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證研究和相關的實踐工作。

第三,目前的實證研究基本都是針對不同類型弱勢群體進行不同側重點的研究,如探索殘疾人群體中社會疏離與活動參與的關系,老年人群體中社會疏離與健康長壽的關系等。這些研究抽樣的區域范圍都比較有限,幾乎沒有大規模的或全國性的調查研究,也沒有各城市間、不同類型的弱勢群體間的比較研究。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城市間、不同類型的弱勢群體間的比較研究,如東西部地區殘疾人的社會疏離情況比較等,并可以嘗試建立全國性的常模,進行大規模的或是全國性的宏觀調查研究。

[1]Biordi,D.Social isolation[M].Boston,MA:Jones and Bartlett,2005.

[2]Carpenito-Moyet.Social isolation[J].Nursing diagno?sis:Applica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2006(11):734-736.

[3]Michael Finelay,Rochelle Spencer.Social Isolation Development of an Assessment Tool for HACCServices[R].Macquarie University Press,2009.

[4]Cacioppo,JT.,Patrick,B.Loneliness: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J].W.W.Norton&Company,2008.

[5]Oetting,E.R.,Donnermeyer J.F.Primary socialization theory:The role played by personal traits in the etiology of drug use and deviance[J].Substance Use Misuse,1998(06):1337-1366.

[6]Baumeister,R.F.,DeWall,C.N.,Ciarocco,N.J.Social exclusion impairs self-regul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589-604.

[7]Twenge,J.M.,Baumeister,R.F.,DeWall,C.N.Social exclusion decreases prosocial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56-66.

[8]MacDonald G,Leary M R.Why does social exclusion hur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physical pain[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5,131(02):202-223

[9]鮑常勇.社會資本理論框架下的人口健康研究[J].人口研究,2009(02):73-85.

[10]DeWall,C.N.,Baumeister,R.F.,Stillman,T.F.Violence restrained:Effects of self-regulation and its de?pletion on aggress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62-76.

[11]Howat,P.,Iredell,H.,Grenade,L.,Nedwetzky,A.Reducing social isolation amongst older peopl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J].Geriaction,2004,22(01):13-20.

[12]Eng,P.M.,Rimm,E.B.,Fitzmaurice,G.,&Kawachi,I.Social ties and change in social ties in relation to subsequent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in men[J].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ology,2002,155(08):700-709.

[13]Hawkley,L.C.,Thisted,R.A.,Masi,C.M.,Cacioppo,J.T.Loneliness predicts increased blood pressure:Five-year cross-lagged analysis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J].Psychology and Aging,2010(25):132-141.

[14]Ye,L.,Hawkley,L.C.,Waite,L.,Cacioppo,J.T.Loneliness,health,and mortality in old age: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12(74):907-914.

[15]Barnes,L.L.,Mendes de Leon,C.F.,Wilson,R.S.Social resources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a population of older African Americans and whites[J].Neurology,2004,63(12):2322-2326.

[16]Shapiro,D.R.Athletic identity,affects,and peer rela?tionsin youth athletes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J].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10,3(02):79-85.

[17]Frostad,P.,Pijl,S.J.Doesbeing friendly help in mak?ing friends?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cial position and social skills of pupils with special needs in mainstream educ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2006,22(01):15-30.

[18]Kariuki,M.,Honey,A.,Emerson,E.,et al.Mental health trajectories of young people after disability onset[J].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10,4(02):91-101.

猜你喜歡
概念理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福利|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一级不卡毛片|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青涩在线|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欧美第二区| 67194亚洲无码|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日本91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久久久黄色片| 成人在线第一页|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欧美高清日韩|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网|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日韩第九页|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超碰色了色| 国产99免费视频|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青青草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日韩a级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视频|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98超碰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欧美区日韩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欧美色亚洲|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