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崢
(長江日報社 湖北·武漢 430015)
我國報業作為長久的國家行政事業,同時也是我黨的一大宣傳媒介,其在政治導向和輿論宣傳的工作上均有突出表現。報業集團的收入主要來自報紙的發行收入和廣告收入,這是傳統報業集團收入來源的兩大支柱。應國家要求,報業的發行收入以及印刷收入須征收增值稅,而經過“營改增”之后,廣告業務也將改征增值稅,由此可見,“營改增”對報業集團的稅負影響極其深遠。
1.適用稅率
“營改增”政策出臺后,以增值稅稅率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為基礎,又推出了11%和6%兩個低檔稅率。其中,交通運輸、建筑等行業適用11%稅率,現代服務業適用6%稅率,而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的征收率,且不能無法抵扣進項稅額。對于報業集團的一般納稅人而言,“營改增”后,廣告收入納入增值稅范疇,執行的是6%的增值稅稅率。即廣告收入由原征營業稅的5%改征增值稅6%;發行收入適用稅種和稅率不變,仍按增值稅銷項計算征收,增值稅稅率仍為13%。
2.進項稅額
在“營改增”政策出臺之前,報業集團的發行收入是必須繳納增值稅的,而廣告收入則需繳納營業稅。在這種政策情況下,若報業集團將廣告刊登于報紙,其成本的進項稅額即不可全額抵扣,須按照每月廣告刊登所需版面的具體數量在報紙總版面數量中所占的比例,來對進項稅額進行調度。
如今,“營改增”已經公諸于眾,明確規定廣告收入屬于增值稅的一大項目,并且執行6%的增值稅率。因此,原需進項稅轉出的部分可不再轉出,并可全額進行進項稅抵扣;再則,全國推行的“營改增”,也為報業集團在多方面的成本費用、資產采購、勞務取得方面創造了更多的進項稅抵扣來源,在不考慮其它因素的情況下,凡取得了專用發票即可形成銷項稅的抵扣項。
3.掛賬留抵稅額
“營改增”前,報業集團由于自身行業特點,普遍存在大量增值稅留抵稅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發行收入偏低。發行量低、定價低,這“雙低”形成扼住發行業務盈利的“殺手锏”。
(2)稅率倒掛。發行收入計劃征收13%增值稅,而購入的新聞紙再加上消耗的印刷費等,所獲卻為17%進項稅抵扣,差異達4%。因此,對于報業集團來說,銷項稅額往往小于進項稅額,導致報業集團出現增值稅進項稅與銷項稅出現倒掛的現象。
(3)報紙成本居高不下。報業集團發行收入偏低,但成本卻居高不下,甚至不斷攀升。近年來,新聞紙、油墨等原材料以及人工成上漲;其次,為提高閱讀量增容擴版都是造成報紙的成本上升的因素。
4.特定稅收政策帶來的不利因素
“營改增”后,根據《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原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如兼有應稅服務,本地區試點實施日前的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結合報業集團具體情況可知,發行收入銷項稅可繼續抵減以前期間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再計算當期應納增值稅,但稅改后新增的廣告收入銷項稅則不可與發行收入銷項稅打通計算,不能一并沖減以前期間的增值稅留抵。
1.“營改增”對報業集團經營指標的影響
(1)“營改增”對“營業收入”的影響。“營改增”以后,廣告收入價稅分離,增值稅為價外稅6%部分需要計入增值稅銷項稅額,年營業收入整體減少收入(原廣告含稅收入/1.06×6%)萬元。
(2)“營改增”對“營業稅費”的影響。假設“營改增”之前企業增值稅是有留抵金額的,所以“營業稅費”下級的“增值稅附加稅費”金額為0。營收增后,營業稅費項下產生增值稅附加稅費。
(3)“營改增”對“其它成本費用”的影響。在“營改增”政策出臺前,如果廣告出現于報紙整體版面上,則廣告版面所含的進項稅按照其所占比例轉化為成本。“營改增”后,取消這一規定,減免廣告部分的進項稅額,這也使成本有所下調。
(4)“營改增”對“利潤總額”的影響。營業收入、營業稅費、其它成本費用均發生了變化,利潤總額自然也隨之波動。至于利潤總額是較稅改前有增還是減,則要視企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2.“營改增”對報業集團稅負指標的影響
(1)主要流轉稅的影響。增值稅方面:報業集團收入減少的部分即為增值稅銷項稅額增加的值,但同時進項稅額不用按相關比例轉出而是可以全額抵扣,增加了可抵扣值。營業稅方面:“營改增”前,廣告收入按5%計算營業稅,“營改增”后轉為增值稅,
(2)實際稅負的影響。這里所說的實際稅負,是指全額考慮向稅務機關繳納的流轉稅及其隨征的附加費占總收入的比。在假設進項稅取得比較理想,留抵金額在短期內抵銷完畢的情況下,報業集團的綜合稅負是會下降的。這與國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稅收政策的初衷“統籌設計,分步實施,規范稅制,合理負擔,全面協調,平穩過渡,逐步實現企業結構性減稅”相吻合。
報業集團稅收籌劃工作涉及的專業性較強,涉及的面也較廣,雖然是與財會緊密相關,但這并不可以理解為由一個財務部門就能包辦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全員全部門動員起來共同參與的過程。集團內部財會部門應組織稅收籌劃專班并由其牽頭,研討國家政策,關注稅務總局、財政部等部委對“營改增”稅收政策的補充發文或公告,定期組織內部人員學習交流,對有利于報業內部管理的稅政應整理并形成書面可行性實施報告,或制作成培訓PPT 文件,在報業集團內部其它各部門進行推廣宣傳,必要時組織人員進行培訓。特別是對于采購部、各生產環節產生消耗的部門人員,更應該重點培訓,強調對外消費、支付環節需盡量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聯的重要性。
報業經濟在數十年的艱苦發展道路上,通過不斷創新,傳統業務已逐漸擴展,企業已有自主的產業鏈。子報報刊、電子報刊等擴張媒體,發行中心、廣告中心、印務中心等專業部門,以及發行上市的物流、貨運公司等,都是報業獨特產業鏈的重要構成。但無論其產業鏈條上有多少中心或分公司,都同樣隸屬于報業集團這一個法人主體。那么,在這同一個一般納稅人主體下,就進項稅來說,均可以拿來抵扣,這樣就均衡了發行、印刷、廣告這三大收入造成的增值稅銷項抵扣不均勻的現象;其次,內部涉稅收入業務相互間開票,同時也相互抵扣,在不違反國家關于“企業關聯方交易”相關規定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良好的稅負內部循環消化體系,是值得所有集團公司學習和完善的一個稅籌點。
當然,也有其它學者觀點認為,對于報業集團來說,印刷和發行這兩大業務中,人員人工成本過高,而人工成本只是對企業所得稅的抵減,對于流轉稅來說無益。筆者認為這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集團內部設立發行公司和印務公司,是以支持內部報紙的正常發行和印刷為目的,而不在于創造巨額的經濟效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報業集團是將發行或印刷業務外包出去整體取得相關增值稅專票,還是自己設立發行和印務公司對于節稅以及降低成本來說孰好孰壞,是有待相關驗證的。但無論怎樣,報業集團均可在設立之初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和安排,未雨綢繆,做好節稅籌劃工作。
“營改增”新政頒布之后,報業集團的收入一般都繳納增值稅,根據增值稅的特點,報業集團在成本費用消耗環節時要盡可能多的從外部單位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以進行回扣。在采購過程中進行供貨商及服務方的選定時,應盡量考慮財務制度健全且的商家,并要求其有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能力。其次,從抵扣范圍而言,報業集團獲取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范圍已經從之前的基礎原材料開支增加到日常開支,可以說是全面覆蓋。由此看來,無論任何支付或采購環節,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抵扣就是硬道理。
報業集團通過價格杠桿,實現稅負轉嫁的策略,在“營改增”后尤為體現。報業集團的重要收入來源即廣告業的變化,其對外開具的發票是含稅價,集團企業將含稅價格改調為非含稅價格,將增值稅稅負部分轉嫁給下游企業,稅改產生的影響也就此避免。
當然,在實施提價方案以前,報業集團應提前區分一般納稅人廣告客戶和非一般納稅人廣告客戶,對他們在報業集團的廣告投入比重做出分析。在經過綜合評定后,給出一個合理的定價機制,減少因定價過度而造成的客戶損失。
在“營改增”施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很快就解決了流轉稅環節重復征稅的問題。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進行變得更加順利了,也使得報業的發展向新媒體轉型,給報業集團產業結構調整注入了新鮮血液。
首先,報業集團應該充分利用、研究國家新政,完善報業產業鏈的擴充發展,增開可讀性強的報刊,打開在線移動端口閱讀量,甚至利用廣告平臺轉戰和兼營電商代銷,利用發行站點星羅密布的優勢開展代投快遞業務等等。事實證明,國內已有報業集團整合資源尋求報業新的出路,甚至有的還涉足房地產開發,為報業集團創造不菲的經濟效益,填補了發行層面的虧損,這些都不失業為報業集團新的盈利契機。
其次,在傳統報紙特別是黨政報刊定價機制受國家干預導致報紙發行收入與成本不匹配,報紙發行長年虧損。另外,根據前面的測算,稅改后報業集團雖然稅負可能降低,利潤有可能上升,其數據基本上是打上了絕對值符號后的再運算,是迎合且相信國家稅改目的實現:即結構性減負。事實上,企業在這樣競爭激烈、變化莫測的市場經濟形勢下,短期內是無法保證實現稅負在一定的低水平同時又保證企業利潤總額的上升。所以,報業集團還應積極向政府申請財政支柱,在接受國家優惠政策帶來便利的同時,主動拉伸自主產業鏈,使其力求向文化創業產業的現代化服務集團轉型。
[1]朱鵬,王廣旭.“營改增”對報業集團的影響及對策[J].青年記者,2013,(3).
[2]謝金嬋.淺談“營改增”對報業集團的影響及建議[J].現代商業,2014,(35).
[3]施志文.報業集團“營改增”的實踐與探索[J].山西財稅,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