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堯堯
(新疆師范大學審計處 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經濟責任審計是我國審計活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經濟責任審計與常規審計無論在審計內容方面還是在審計目的方面都存在區別,其是根據對被審計部門或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真實性、合法性以及經濟效益的評價,來對被審計對象在任職期間應承擔的經濟責任進行監督和作出評價。經濟責任審計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亟待解決的問題,經濟責任審計體系及評價機制尚不健全,這些都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并進行認真的研究和探討,以真正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獨特作用。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部門依據相關法律、制度等的規定,通過審核、評價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效益性,對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人)在任職期間或者離任之前履行其經濟職責以及遵守財經紀律的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
十八大四中全會完善審計制度,尤其是要對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經濟責任審計是我國審計制度的又一大創新,具有其他審計無可替代的作用。經濟責任審計在實踐中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責任監督的對象主要是被審計單位的領導干部,通過對領導干部所在單位財務狀況的核實,并對其在任職期間的經濟責任計劃實施情況、重大經濟事項決策、管理決策進行考核,從而更加全面、客觀的評價黨政領導干部的工作業績以及是否嚴格、正確履行了應當履行的經濟責任。從而為組織人事部門、紀檢監察機關和其他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有助于加強對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
實現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其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方面就是要規范干部的行為和權力,保證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和承擔的責任相當,不斷促進事業單位自身的廉潔健康發展。經濟責任審計立足點和落腳點在于監督和評價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通過對財政、財務收支真實性、合法性的核實和評價以及包括其他與經濟責任相關的資料的審查、認定,往往能發現和查明領導干部有無越權和違法行為,進而對其進行揭露和懲治。此外,經濟責任審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防范,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健全監督評價機制,有助于在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提升領導干部自律的觀念,自覺規范和約束自身行為,促進事業單位領導干部廉政建設。
經濟責任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是指審計部門在對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審計時應當遵循的法律依據。當前,經濟責任審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很不健全,與實際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無法為其提供具體規范、可操作的指導,比如缺乏統一標準的審計評價指標,導致審計單位和被審計單位之間經常產生較大的分歧,審計的客觀性、真實性、權威性無法得到保證。
很多事業單位的經濟責任審計,只關心財務責任而忽視了經濟責任,無法將重大經濟事項決策的合理性、工作效益、經濟效率等納入審計的范圍,不僅導致審計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使得很多領導在在職期間開展工作都懷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想,不利于事業單位自身的長遠發展。
第一,審計部門沒有建立對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審計結果的信息檔案,使得審計結果無法在各部門之間進行反饋共享。第二,審計部門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完成后,沒有及時的對被審計單位存在的一些經濟責任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也沒有給出合理、可行的審計建議。第三,審計部門沒有對在審計中提出的問題在后續回訪被審計單位的整改落實情況。
經濟責任審計涉及審計的主體、內容、方法、評價、事實認定以及責任界定、審計建議等一系列行為,其重要性和復雜性可想而知。筆者認為,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體系和評價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審計范圍是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情況進行審計的核心性問題,不僅關系審計工作的效果,也關系到審計工作的客觀、全面、權威性。因此,必須首先明確審計范圍,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全面、不遺漏執行審計范圍。既要重視領導干部的財務責任,更要把經濟方面的活動納入到審計范圍中來;既要重視對賬務的審計,也要結合對被審計單位經濟責任目標、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重大經濟事項決策和管理決策的評價,客觀、真實、全面得出審計結果。
完善經濟責任審計的相關法律以及制度等,為其提供法律依據和規范的指導。首先,明確“先審計、后離任”的原則。在領導干部離任之前對其經濟責任進行監督和評價,劃清與接任者之間的責任,改變“新官不理舊帳,舊官一走了之”的不良現象。其次,要為經濟責任審計提供統一的評價指標和方法,避免就同一審計對象和審計內容根據不同的評價標準得出不同的審計結果,影響審計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避免審計過程中各種不規范現象的產生。再次,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和程序,明確各個部門之間的責任的承擔和配合。最后,建立經濟責任審計責任追究機制,相關部門要結合審計結果,針對經濟責任人的違法違紀行為,進行追究責任。
充分運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是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監督職能的必然要求,也有助于審計效果的最大化。首先,審計機構在對被審計單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結束之后,除了要將審計結果反映給被審計單位之外,還應當向其他有關部門及領導進行匯報,作為日后識別和評價領導干部,對其進行工作考核提供參考依據;其次,審計機構應當在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就被審計單位存在的一些相關問題和不足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審計意見,便于被審計單位采取措施及時改正。
當前,我們必須對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性予以進一步的認識和強化,促進經濟責任審計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明確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范圍、內容以及有效方法等,進而促進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促進廉政建設。
[1]劉登英.事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內容和范圍[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4).
[2]周春霞.淺析事業單位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經界(學術版),2013,(8).
[3] 李建華. 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會計之友,2011,(8).
[4]潘亞琴.論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工作的現狀及發展[J].當代經濟,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