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淮南市八公山區環衛處 安徽·淮南 232000)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財稅體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促使我國的財政收入體制向著科學化、法制化、合理化、規范化、信息化的方向邁進。但是,由于存在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財政支出管理方面問題頻出,改革的步伐一直比價滯后。為了能夠盡快提升我國對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強對政府的管理和提高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水平,我國財政支出管理制度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其中,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中產生的。
在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前,我國的財政國庫管理采取的是分散支付的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各基層預算單位真真切切地擁有對財政資金的支配權,這種資金支出的自由很容易使一些單位中意志不堅定、思想素質不高、經濟利益為先的領導干部或工作人員滋生各種貪腐現象,例如:擠占、挪用、截留等。在國家將財政資金直接撥付給基層的預算單位后,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監督手段的不完善,使得財政資金在支付的過程中缺乏透明度,并且資金運行信息的反饋機制也不健全,這樣就很難為財政資金預算的編制、執行、分析等提供科學的依據,更無法為我國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做出數據分析;分散支付的方式換很容易造成基層單位賬戶上滯留大量資金,嚴重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國庫集中支付方式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分散支付方式,它的推行建立了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并不斷地對預算單位的收入與支出的撥付程序進行了有效地規范;它的推行對進一步規范我國財政收支行為、防止各種貪腐現象的發生、全面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實施后,我國財政預算部門、財政支出單位、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機構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轉變,它們之間相互監督、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伴隨著我國財政預算管理系統的完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普及,財政部門足不出戶就能夠通過網絡對每一筆財政資金的流向、資金的額度進行全程監控,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對財政資金的外部監督機制,并切實從源頭上防止了各種貪腐現象、回扣現象、以權謀私現象的發生。
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財政資金有了統一的存放賬戶,如果財政支出單位并未在預算中編入使用的資金,也未獲得上級部門的批復,那么用款計劃就不能實施。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財政支出單位預算執行的隨意性。可見,隨著財政資金使用金額、使用方向的進一步明晰、透明,國家財政部門對財政資金的實時、動態化、全過程監控更好的為預算的編制、執行、分析提供了依據。
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資金全部歸屬于執行機構,財政資金也不必再通過層層撥付的方式發放到財政支出基層單位中,而財政基層單位也無權在對資金進行自由支配,所有財政收支的統一管理大大壓縮了財政資金的流轉支付環節,不僅加強了對財政資金的完善與建設,更進一步防止了基層單位不合規、不合理支出的發生,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我國預算單位內部監督環境是實施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礎,但是,目前我國預算單位的內部審計監督環境較差,如單位領導者的經營管理理念、單位內部治理結構、單位內部部分員工的職責分工和勝任能力等。例如,由于大部分預算單位的領導是由國家委派的,并不是專業的管理型人才,缺乏專業管理知識、水平和經驗,這也就導致很多預算單位的管理層比較愿意按部就班的辦事,不愿意創新。再例如,在很多預算單位中經常會出現權力高于制度的現象,單位的領導由于缺乏相應的審計監督機制,從而導致各種貪腐現象、挪用資金等問題的發生。
風險管理意識是預算單位普遍缺乏的,很多預算單位的領導不具備風險意識,認為自己的支出、收入都有國家負責,自己不用操心,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這種缺乏風險意識的管理必定遭到遺棄。例如:事業單位為了搞基建而向銀行貸款,單位的硬件設施建設缺乏資金而向金融機構貸款,作為非營利性單位這些貸款的投資收益是不確定的,很可能導致預算單位無法償還到期債務。
對預算單位的審計監督檢查可以分為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兩個環節。目前,我國預算單位的內部審計由于缺乏獨立性,很多查出來的問題都不了了之。外部審計是每年國家對預算單位進行的檢查,主要也是采取定期抽查的形式,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查出問題其難度確實較大。因此,內外部監督力度都不足。
財政部門作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組織者、制定者、管理者,審計部門應加強對其審計監督。如:審計監督相關政策和制度是否得到真正的推廣和實施;審計監督是否根據年度財政預算、部門預算、用款計劃等對資金進行合理調度,以此來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完整;對預算單位報送的每項用款計劃進行嚴格的審查;檢查是否按照國家規定的收支分類和會計核算要求建立收入、支出明細賬,是否及時反映財政集中支付資金的收入、支出、結余。
財政收入是各預算單位進行經濟活動的主要資金來源,因此必須對各項資金收入的來源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行審查,切忌防止預算單位出現非法斂財的現象。例如,有的預算單位未將其他收入納入到預算編制中,這就很容易在預算單位中為藏污納垢提供機會;還有個別預算單位的亂罰款、亂攤派等取得的非法收入,一些不太好辨認的收入等計入其他收入中。對預算單位收入的嚴格審查是提高審計工作的保障。
在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后,預算單位的財政資金被上級部門管理得更加嚴格、更“死”了,很多單位覺得自己手中沒有了“活錢”,這也會使一些問題發生的更加隱蔽了。因此,必須加強對審計的縱深發展,通過各種有效信息,掌握第一手資料,從財政資金走出國庫的第一環節開始,沿著資金的走向對資金使用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審計,直到追溯到財政資金的最終使用者、受益者,提供的商品和勞務等,切實保證財政支出的真實性,并密切關注財政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出現傳統五筆、套取財政資金的事件,從而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合法、合規。
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不僅提高了公共財政環境下公共預算的規范性、高效性,更是保證其他公共財政制度得以順利實施的基本前提,因此,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審計監督工作必須盡快轉變思路,樹立全新的審計監督觀念,不斷創新審計監督機制,為我國財政改革的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
[1]鄧曉陽,李延安,陳攀.關于完善縣級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思考[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2,(2).
[2]王領峰.建立國庫集中支付監督機制的幾點思考[J].財政監督,2012,(7).
[3]王青.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