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力
(哈爾濱廣播電視臺 黑龍江 150036)
紀錄片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電視形式,紀錄片創作靈感大都來源于生活,其以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事作為創作題材,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傳達出事物的真實本質,從而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紀錄片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人們在視覺和感官上的體驗也更加深刻。
任何一個國家的紀錄片都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我國,紀錄片是我國文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反映的是社會大眾的真實生活,并從中體現出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因此,紀錄片的創作自然不能與國家的意識形態相違背,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一個國家的紀錄片創作是受制于政府的,我國的紀錄片創作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曾經的大多數紀錄片幾乎都是為了獲獎而拍攝的,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往往不夠真實,藝術加工過于濃重,在這種創作環境和觀念的影響下,我國紀錄片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約。
在我國,紀錄片往往是國家進行政策和民族文化宣傳的重要工具,因此,許多紀錄片的創作都受到官方媒體的制約,從作品的內容來看,很少有對真實社會生活的反映,而大多都是以弘揚愛國主義、宣傳民族文化為主要題材的紀錄片,從作品的主題上來看,由于內容過于空洞,主題也就顯得十分宏大,感化和教育一般是傳統紀錄片的突出主題,在新媒體環境下,盡管紀錄片的創作形式更加豐富,但是仍然脫離不了國家政策的束縛。
從我國紀錄片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創作手法呈現出模式化的特征,常用的紀錄片創作手法主要有探索式、再編式和觀察式創作手法,這三種創作手法相比較,運用得最多的是觀察式創作手法,這種創作手法導致我國的紀錄片創作出現盲目跟風的現象,一旦某一作品獲得了獎,其他創作者就開始效仿這一作品的創作風格,此外,我國的一些紀錄片創作者由于過度看重紀錄片的理論定義,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都是按照統一的模式和方法進行,最終形成紀錄片的題材單調、表現手法單一等模式化的創作格局。
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我國的紀錄片開始逐漸走向大眾化的道路,紀錄片的創作者應對傳播理念進行轉變,利用平等對話的形式來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并鼓勵大眾的參與和共享,更加注重觀眾的心理和情感體驗,未來的紀錄片發展將會在題材的選擇上更加大眾化,這種傳播理念的轉變能使紀錄片收獲更多的受眾群體。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興起,我國紀錄片的傳播渠道也更加豐富,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能實現對海量信息的傳播,我國的紀錄片應建立自己的網絡紀錄片頻道,通過優酷網、騰訊網等主要的視頻網站進行傳播,近年來,隨著收視率的增高,一些視頻網站開始加大對紀錄片頻道的投入,紀錄片的發展呈現出一片全新的景象,觀眾不僅能通過電視觀看紀錄片,還能通過電腦和手機客戶端進行在線或下載觀看,用戶在觀看時間的選擇上也更加自由。
在新媒體環境的背景下,我國的紀錄片創作內容應更加深化,其內容的深化主要應從題材的選擇入手,我國的經典紀錄片大都是一種創作題材,例如《故宮》、《新絲綢之路》等,這些紀錄片給觀眾一種濃厚的歷史感,其受眾群體也相對比較少,一般都是一些熱愛歷史和民族文化的人比較愛看,而新媒體環境使紀錄片的傳播更加大眾化,創作者應在內容、主題等的選擇上更加貼近生活,選擇的創作題材應盡量符合出多樣化的特征,以求滿足更多觀眾的需求。
近幾年,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社會產品都開始向“微”的方向轉變,包括微博、微信,在電影界,微電影也逐漸占據較大的電影市場,在這種信息傳播方式的影響下,微紀錄片也應運而生了,顧名思義,這種紀錄片指的是小型的紀錄片,它和微電影的制作模式本質上是相同的,目前,我國的微紀錄片的數量逐漸增多,比較著名的有《鏡頭中的國家地理》、《故宮100》等,這些紀錄片都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在內容的解說上也比較簡單化,例如《鏡頭中的國家地理》,它的主要內容是展現中國著名的地理坐標,包括四川的稻城亞丁、云南的香格里拉、浙江的普陀山等,每個鏡頭的解說都比較平民化。我國的紀錄片創作者應拓展微紀錄片的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微紀錄片的創作。
總而言之,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我國的紀錄片創作內容、主題、表現形式以及傳播手段等都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的紀錄片創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仍需在不斷的實踐中加以改善。
[1]方秀蓮.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創作[D].揚州大學,2010.
[2]郝君.新媒體環境對中國紀錄片創作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4.
[3]李賀.新媒體環境下的中國紀錄片創作要談[J].消費電子,2013,(20):199-199.
[4]楊智慧.新媒體時代我國紀錄片傳播發展研究[D].鄭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