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萍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哈爾濱 150000)
在進行輿論監督、維護公眾利益以及曝光陰暗面方面,隱性采訪的優勢是其他采訪形式所不具備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隱性采訪的過程中,若是記者素質比較差,很容易出現非誠信行為。本文主要研究了記者在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存在的非誠信行為,并分析了原因,希望能夠采取措施更好的控制隱性采訪的行為,讓其更好的為采訪服務。
在進行隱性采訪之前,記者往往會給自己偽造一個身份,偽造的身份也比較多,比如說病人、消費者、打工的人、甚至是小偷。在隱性采訪中,記者身份欺騙往往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便是記者不會直接介入到整個事件中去,身份是旁觀者,這種方法在客觀方面,會讓采訪對象誤解記者的身份,這種方式存在的爭議也比較的少;而第二種形式,記者會直接介入到整個新聞事件中去,這樣會在主觀方面給采訪對象造成誤解,存在爭議比較大[1]。
在隱性采訪中,采訪工具方面的欺騙是很難避免的,想要完成整個隱性采訪,需要將錄音機、微型采訪機以及攝像機使用進去。就技術方面而言僅僅通過紙質媒體來進行隱性采訪本身便比較簡單,記者只需要通過體會和觀察,記錄自己的精力便可以。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的錄音設備以及微型攝像設備的存在,給隱性采訪更好的進行奠定了基礎。這些設備本身便比較的靈活和隱蔽,采訪人員采訪的時候更加的生動,聲音和畫面也會更加生動。
在進行隱性采訪的時候,記者的角色往往是導演,采訪的時候,會故意的設置一些圈套或者陷阱,對采訪對象進行誘導。在進行隱性采訪的時候,記者盡量的不要主動,因為若是記者比較被動,那么一般情況下不會存在誘導的嫌疑,道德方面的譴責也會比較少。
隱性采訪能夠很好的進行真實材料的獲取,在我國隱性采訪運用的比較廣泛,很多比較搶眼的新聞都是通過隱性采訪得到的。但是在隱性采訪的過程中,記者經常會存在一些非誠信的情況,受到的非議也比較大。而出現非誠信行為的原因不但有外因還包含了內因,外因主要在于,無論是大眾還是媒體都寬容記者的非誠信行為,而內因則是在于有些記者本身心理比較浮躁,而又喜歡偷懶,這也會導致隱性采訪的過程中,出現非誠信行為[2]。
新聞界以及媒體必須根據需要進行采訪條例的制定,確保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時候有規章制度可以去遵循,誠信缺失的情況也能夠得帶一定的控制。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還沒有進行相關條例的制定,但是有些比較出色的調查節目便制定了一些條例,比如說央視的《新聞調查》便制定了一些要求,進行秘密調查本身便是一種欺騙,不能夠為了獲得新聞進行欺騙。
記者在進行隱性采訪的時候,必須重視自身道德自律意識的提高,不斷的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即便是在進行隱性采訪的時候,也不能夠隨意的進行欺騙[3]。記者應該正確的認識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規范自己的行為,在采訪的時候要有一顆公心,不能夠摻雜私心和個人情感,必須根據職業道德做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隱性采訪受到的爭議也在不斷的增加,各種法律困惑不斷的出現,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法律方面不夠明確,記者采訪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進行,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制度來規范記者的隱性采訪行為,但是制度本身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這便要求我國應該根據需要來進行新聞法的制定,對記者的隱性采訪進行規范,也只有立法才能夠徹底的解決隱性采訪中記者非誠信行為,將隱性采訪的作用真正的發揮出來。
在新聞采訪中,隱性采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新聞采訪的過程中運用的非常廣泛,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這種方式在運用的時候,也引發了很多爭議,這些爭議的出現是由隱性采訪過程中,記者非誠信行為導致的。這便要求必須采取措施解決這些非誠信行為,給采訪更好的進行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1]劉大泳.關于隱性采訪過程中記者誠信問題探討[J].新聞傳播,2013,(02):247.
[2]馬俊.隱性采訪中記者的角色定位[J].新聞知識,2013,(03):34-35.
[3]楊鵬程.淺析介入式隱性采訪中記者的角色把握[J].飛天,2012,(01):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