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芬
(七臺河礦工報 黑龍江 154600)
《七臺河礦工報》作為龍煤集團七臺河礦業公司的黨委機關報,從改善企業報的報道方式、強化平民意識入手,找準破解企業報發展難題的突破口。
圍繞企業中心任務和不同時期的重點工作,《七臺河礦工報》做到了統籌策劃,精心組織。針對企業實際,組織了《好政策調動了千軍萬馬》、《二百萬不是夢》等8篇有份量的報道;每有重大節日、重大事件時,都做到精心策劃,稿件多次得到上級領導表揚,報紙深受讀者的喜愛。
面對時有礦難發生的現象,《七臺河礦工報》堅持政治家辦報思想不動搖,在思想上、行動上與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恪守新聞職業道德,不編發未經核實、沒有根據的信息和傳言,做到既有利于內部穩定和人心安定,又可滿足廣大群眾知情的欲望,報道做到及時、準確、生動、感人。
有著40多年辦報歷史的《七臺河礦工報》見證著七臺河礦區、煤城的變遷,在七臺河地區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在繼承傳統辦報理念的同時,《七臺河礦工報》努力辦出企業報特色,先后開辟了《記者寫礦工》、《重點隊的故事》、《黨員先進性教育推進潮》、《七煤職教》等新聞工作欄目,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安全生產》、《工會天地》、《采光人》、《休閑廣場》、《神州動態》等欄目更能牽動廣大礦工的心,贏得了固定的讀者群。
隨著煤炭市場形勢的變化,《七臺河礦工報》每月推出《月月面對面》等專版和《改革進行時》等專欄,每年12期《月月面對面》向讀者展示了12個采掘段隊的全貌,專版和專欄互動式的采訪報道更讓編輯記者親身感受到了礦工生活,形成了互動。
隨著企業的需要和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七臺河礦工報》對報紙版面和內容進行了改革,強調有視角、有沖擊力的版面策劃和報道內容;改進了會議報道和典型報道,鼓勵記者跳出會議寫會議,讓消息唱主角;改革通聯工作,多次召開特約記者會議,舉辦通訊員學習班,壯大了新聞報道隊伍,拉近了感情;對上報道加大力度,近年來在《中國煤炭報》、《黑龍江日報》等報紙上刊發稿件近百篇。連續10年被授予黑龍江省企業報十優報紙稱號,在省企業報、黑龍江報紙獎、黑龍江新聞獎好新聞評選中,《七臺河礦工報》在黑龍江四家礦工報中綜合得獎率名列榜首。
《七臺河礦工報》堅持企業家經營思想,創新報紙風格,增加解釋性、過程性、話題性報道,真正在可讀性上下功夫。
變“俯看”為“平視”,進一步改變題材單調、內容單薄、形式單一的會議報道、雷同式報道,打造一般化、有氣無力、平淡無奇的淺層次報道,減少好人好事式的一般典型報道、技術報告式的純業務報道,千篇一律式的“克隆”化報道,簡報味道濃的工作總結報道,大力提倡從發現新聞、發現問題的角度去采寫稿件。
《七臺河礦工報》在新聞報道中實施“五個一工程”,提升報紙品位。即一個版面有一個好頭題、一篇好言論、一個好標題、一組好集納、一幅好照片,五項工程組合在一起,每一版都有奪人眼球的看點,發揮輿論引導的重任。《記者井下采訪受傷,董事長派員慰問》是記者的編采隨筆,不但體現了公司對新聞工作者的關愛,更體現了記者愛崗敬業情懷,激發了全公司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走轉改”、“三結合”,用筆和照相機、攝像機速寫礦區安全科學發展的壯美畫卷。
一只放大鏡只有高度聚集,才能點燃一張紙;同樣的道理,新聞主題只有高度集中,才能點燃讀者的心。新聞傳播要取得效果,是以受眾樂不樂于接受為前提的。由于一件事情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它、認識它,又由于同一件事情可能包含多種意義,這就給企業報選擇和確定新聞主題開辟了用武之地。
選擇新聞主題要兼顧讀者的閱讀心理,要選擇讀者最關心的內容、與讀者最有利害關系的內容或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內容作為報道主題。有不少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新聞報道,如《中國青年報》的報道《取下神像掛地圖》,《七臺河礦工報》的報道《舍己救人,感天動地》、《小錘子十八年砸出100萬元》等,寫的雖然都是凡人小事,但是由于與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需要息息相關,受到了讀者的普遍關注。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從事新聞報道的人要經常碰到重大典型、重大事件是不大可能的。大量的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善于見微知著、以小見大,從平凡之中發現不平凡,提煉出不同凡響的報道主題。如《七臺河礦工報》刊發的新聞調查《節后出勤率98%的緣由》,就是于“一滴水見太陽”,通過一個不起眼的數字,折射出整個單位的面貌和變化,使報道內容鮮活、生動、可讀,更具親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