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楊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21 世紀以來,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全方位、高素質的經濟復合型人才。各大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專業承擔著為國家經濟發展、提高我國競爭力而培養高校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重任。面對現如今高等院校在培養經濟管理專業人才所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認真對待,仔細分析現狀并且找出解決之策。作為一名金融管理學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我將結合上海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對經濟復合人才的培養現狀以及經濟學教學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見解。
為了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學類的專業逐漸增多,現如今,經濟學的專業有財政學、金融學、貿易經濟、保險、稅務、統計學、審計學、會計學等等。專業的增加體現著國家對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但是過多的專業設置,導致所學內容被細致地劃分,學生只能學習經濟學的一小部分,例如,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只是注重如何成為一名合格、專業的會計師,而對審計、保險等學科從未涉及。這種做法使得學生在面向社會時不能靈活運用,缺乏綜合性的知識理論。
無論是什么樣的學生,都講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更需要對經濟有全方位的了解,因為只有復合型的人才在人才市場中才具有競爭優勢。各大高校需要對相關專業進行整合,以促進學生對經濟理論知識的全方面了解與掌握。
現如今,經濟學專業的教授總是存在一定的誤區:一味地講求所學內容的科學性與嚴謹性。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現實中的經濟具有動態性、多變性,過多地講求科學性而缺乏對現實經濟分析能力的培養,只會導致經濟學人才只會“紙上談兵”。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修訂的《宏觀經濟學》([美]曼昆著)第六版一直被認為是經濟學專業的經典教材,但是經典教材只能是學習的基礎,教學人員若是不指導學生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如何靈活地解決經濟問題,任何理論終將被遺棄。所以,教科書編訂者需要增加理論聯系實踐的內容,更好地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自經濟學設立以來,專家就將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列為公共必修課,并且有的高等院校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近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也設在所學范圍之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馬克思基本原理與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需要考慮的是怎樣調節課程的節數并且適當取消一些無關的課程。
伴隨科技化的發展,雖然多媒體、投影儀等高科技設備被廣泛地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但是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在制作教學內容的幻燈片時過于枯燥無味,并未融合學生感興趣的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無論是在上海財經等高等學府或是一般的財經學院,教師授課時教室總是容納一百多人甚至更多,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會使師生之間缺乏交流,重要知識難以掌握。
真理是在實踐中產生的,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被更好地掌握。面對現如今經濟管理專業的人員缺乏在實際經濟危機中靈活運用的能力,加強實踐機會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有效辦法。例如,在教材的編訂中增加經典案例的引入,或是在學生三年級的時候安排學生實習,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縮短日后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例如,《經濟學、原理、問題與政策》等書本就采取先提問,后分析的方法,并且所涉及的都是社會習見問題。
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要求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必須面向多元化、全方位發展。課程的細致劃分導致人才的單一性,難以解決現實經濟復雜而又多變的經濟問題。對此,課程的科學化整合需要進一步提上日程。例如,金融管理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涉及審計、保險等知識。在經濟專業的課本中應該加入人大版《經濟科學譯叢》系列,其中包含《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貨幣銀行學》等。這類書籍的加入,可以增加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知識,促進人才的全方位發展。除了這些之外,引入西方權威性的、科學性的理論,能為人才的培養提供資源。
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經濟是其存在的基礎,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為滿足社會的需要,培養高校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勢在必行,各大高等院校就是培養這種人才的基地,它們承擔培養高校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歷史使命,相信在不斷地摸索與探究中定能取得重大進展,培養出更多復合型、多元化、全方位的專業人才。作為經濟專業的領導以及教學人員,我們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對課程設置進行整合,這不僅是為學院的發展,為學生的前途、未來考慮,更是為了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
卜英華.高校經濟管理專業教學:科研互動機制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