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楊
(鐵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112000)
以縱向發展的時間線索為依據,我國的新聞傳播學教育發展歷經了五個發展階段:20世紀20年代初期到40年代末期是第一個發展階段,北京、廈門、上海等一些發展比較快速的地方高校率先建立起新聞傳播學科,此階段標志著新聞傳播專業在我國開始產生和起步;新中國成立初期,新聞傳播學科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和調整,對于人才的培養也在不斷地開始做出變革,此階段是新聞傳播的第二個發展階段;第三個發展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時間段,在這個階段內,新聞傳播專業在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進行調整,國家內部的學術氣氛相對于之前的發展階段來說要濃厚一些,確立了“新聞教學與科研人員”這樣的針對性發展方向;但是在“文革”的十年時間內,新聞傳播之前樹立的培養人才目標和發展方向都被否定,課程的設置也趨于零散化,這是新聞傳播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在“文革”結束之后,一直到現在,新聞傳播都處于第五個發展階段,目前新聞傳播的學科系統發展相對規范,而且發展階段課程的設置和人才的培養都有更明確的目標,從而確保培養出的行為傳播人才和社會的發展以及需求相適應。
1.2.1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生就業狀況和實際的社會需求
新聞傳播學科包含了新聞學、編輯出版、廣播電視新聞學、廣告學、傳播學這些專業,這幾個專業培養人才主要的目標就是為媒介產業輸送專業化的人才。
社會對于媒介方面的人才需求體現在隨著媒介行業內總體規模的拓展而對專業化人才的需求;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對于新聞傳播的畢業生也有非常大的需求量,因為該學科的培養目標和黨政機關以及企業的需求目標是一致化的;伴隨著新聞傳播學科自身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也需要有人才深入地研究該學科內的知識,所以專業化高校中新聞傳播的教學者和研究者也都需要人才注入。
1.2.2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在前文中,筆者已經針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流向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做了分析,不難看出,社會中對于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目前高校所培養的新聞傳播人才并非是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社會的需求和人才的培養模式存在著一定的沖突。
高校中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理念相對來說比較落后,不能夠完全地和新聞傳媒行業的發展以及競爭的加劇情況結合起來,培養方式比較傳統化。而且目前社會中需要新聞傳播人才具有非常熟練的數字傳媒制作技能以及國際化交流技能,但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不能夠很全面地落實。目前高校的新聞傳播的課程設置中,占主要優勢的還是理論化的課程,實踐性的課程相對來說非常少,所以使得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實踐能力薄弱,不能夠在短期內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必定需要通過設置合理化、全面化、現代化、創新化的課程,才能夠達到教學的成果,實現教學的目的。我國目前在新聞傳播學科中相關的理論課程教材經過了多次改版,已經趨于完善化。在此基礎上,為了培養綜合性的人才,還設置了一些基礎的文化課程以及實踐性課程,高校培養新聞傳播人才,一般在初期階段主要關注學生文化基礎課程的學習,第二階段中,專業課程是主要的教學重點,第三階段則是文化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全面結合,拓展學生理論和實際結合的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都設置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碩士,主要的目標就是關注學科專業性,注重培養實踐型的人才,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性實際上就直接地體現在其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重理論、輕實踐其實一直是我國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存在的一個問題,但是從社會需求來看,新聞傳播學科是一項應用型的學科,所以具體崗位更為需要的是具備全方面能力,并且能夠實際運用知識的人才。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也在進行積極地調整,各所設置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也都在投入資金購置一些硬件的設備,引進實踐能力強的教師資源,培養學生實際的動手能力,確保其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縮短適應期,對于各種設備操作能夠更為熟練化。
想要培養專業化的新聞傳播人才,當然首先要確保新聞傳播學科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先進化。高校培養新聞人才和優秀的教師,應該不斷地提升和社會行業、國際院校、其他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地開發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根據時代發展變化教學的方向和角度,使得教師和課程都能夠更為精品化,這也是我們國家高校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目前已經落實的實際行動。
高校目前都在通過完善學校的硬件設置、提供更為豐厚的待遇來吸引先進的教師人才來加入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并且也在積極地培養國際師資,注重該課程的雙語教學,從而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堅實基礎。
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相適應,新聞傳播專業的各個院系需要提升針對社會崗位需求的調查力度和調查的全面性,以此作為依據來改進人才培養的模式。這個領域中,英國新聞院系的方法值得我們去借鑒,其培養人才具有超前的意識,不僅要適應社會的需求,而且還要有超前的意識,所培養的人才能夠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其要求所有學習新聞傳播學科的學生都要修雙學位,并且其必須學習母語之外的第二種語言,而且還需要經過等級考核。我國新聞傳播培養人才過程中也應該具有超前的意識和理念,從而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順應社會的發展和崗位的實際需求。
全球化的發展和競爭所需要的新聞傳播人才是一種綜合性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這樣的人才,就需要我們全面地解放思想,可以和境外的新聞院校合作去辦學,從而引進他們的先進教學資源,與此同時,還要大力地開發國內現有的資源,通過國內外教育資源的不斷整合和優化,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化發展前途的優質人才。而探索國內外合作辦學的方式,也能夠為國內新聞傳播人才到國外學習創造一定的基礎,同時能夠保障雙語教學的順利實現。
國家和高校應該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教學、實驗設備的建設中,改善硬件設施,同時也要不斷地想辦法去開發新的資源。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學會會長喬·福特曾經明確地指出,“為最新技術設備找資金是一種經常性的挑戰,但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實驗經驗在我們的優先考慮范圍內。慶幸的是,數碼時代的來臨使得很多設備的價格都降低,所以很多新聞傳播專業所經常使用的設備,我們每三到五年時間就會進行更換。”相比較于國外這樣的情況,我們國家在新聞傳播專業中人才培養的硬件設施投入是不足的,要加強投入。
結語
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情況來說,對于新聞傳播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在不斷地擴大化,并且所需要的是專業化的復合型人才,所以高校需要多角度地去調整人才配合的模式和策略,從而順應時代的發展。■
[1]胡遠珍.新媒體環境下雙輪驅動人才培養模式[J].新聞前哨.2014(06)
[2]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傳播教育課題小組,倪寧,蔡雯.媒介融合時代的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基于18所國內新聞傳播院系的調研報告[J].國際新聞界.2014(04)
[3]孫保營.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與傳播碩士培養體系的構建[J].新聞愛好者.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