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安徽省阜陽市第九中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情緒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有動力、強化的功能。其中,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制作用。由此可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只有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一些特定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使學生投入積極的創造性的學習中去。
新課程提倡“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教學模式,引入或創設模擬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真實的場景,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過燃燒的條件、滅火的原理以及蠟燭燃燒的基礎上進行的。上課伊始,我先點燃一支蠟燭,請一位學生將其吹滅,但發現蠟燭熄滅后馬上又復燃了;再吹滅,又復燃。這種小實驗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起來了。
“燃燒的蠟燭為什么會吹不滅呢?”“如何熄滅蠟燭呢?”
哥白尼說過:“質疑是創新的起點。一切科學發現都是從疑問開始的。”課堂自然地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各學習小組的學生利用分發的實驗用品蠟燭、火柴等爭先恐后、躍躍欲試,想出了很多方法并積極進行體驗:向燃燒的蠟燭上潑水澆滅、用嘴吹滅、用濕紙巾蓋滅、剪去蠟燭的燭芯、將沙土覆蓋在蠟燭上、用二氧化碳氣體滅火等。在熱烈的氣氛中,大家密切合作,也一下子知道并學會了多種熄滅蠟燭的方法。
比拼啟示錄:遇到較小的火災時,我們應及時采取適當的方法,急時撲滅。
這時,教師順勢提出:“通過大家的實踐,大家看誰能熄滅講臺上的蠟燭嗎?”學生甲上去用水澆一會兒蠟燭熄滅了,學生乙上去用濕抹布捂了一會兒,實驗也成功了。“說一說他們利用了什么原理?”“甲是利用澆水降低蠟燭的溫度至著火點以下,乙主要是捂一會兒使燃燒的蠟燭隔絕空氣,當然還要等燭焰的溫度降下來。”
大家依然很疑惑,老師剛才示范點燃的蠟燭為什么會吹不滅呢?
這時,教師點破機關:原來吹不滅蠟燭的神奇之處,其實在于這是一支特殊的蠟燭,在制作蠟燭時在燭芯上加摻了少量的鎂粉。因為鎂粉的燃點很低,只有38 到40 攝氏度,蠟燭被吹滅之后,燭芯上的余溫高于鎂粉的燃點,于是鎂粉會復燃,燃燒的鎂粉重新點燃蠟燭,造成蠟燭好像怎么也吹不滅的現象。
場景啟示錄:遇到火災時,我們滅火一定要徹底,要注意防止可燃物余燼致使二次復燃。
對于上一個問題,教師不置可否,接住進行了下一個實驗:用大燒杯罩住兩支燃著的高度不同的蠟燭,觀察現象。實驗前先讓學生分析可能觀察到的現象是什么?推理并說明原因。
學生丙認為應該是低的蠟燭先滅,原因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學生丁認為應該是高的蠟燭先滅,原因是生成的熱氣體二氧化碳密度小于空氣;學生戊認為應該是兩支蠟燭同時熄滅,原因是氧氣被消耗完了。
事實果然如此嗎?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予以證明呢?此時,學生群情振奮,躍躍欲試。
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也是情景教學的理論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知識單元)增加,有助于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一堂課很快就結束了,我想它不僅僅是讓學生明白了滅火的原理及方法,它的深遠影響更多地將惠及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