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鴻文 陳煥城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中學)
自新課改后,一線教師從許多渠道探索讓政治科課堂更鮮活、更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利用各種課外資料,豐富課堂教學素材,將網絡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新”與“滿”上做足文章。“新”即教學素材新穎、時政性強、生活化凸顯;“滿”即課堂容量豐盈、翔實,聲、光、電、畫全派上用場,個人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同步,課堂上每個學生似乎都“動”起來,沒一點“多余”的時間,“滿”得讓人喘不過氣。但是,教學效果如何呢?在與授課教師交談中,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新課改后教師課前準備很累很累!課本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文字、文段因“少”而不得作補充,教師擔心遺漏了什么,而學生則集體吐糟:多媒體教學聲、光、電、畫輪番“轟炸”,很少有獨立思考余地。在應對中考“實踐探究”題時顯得束手無策……這些困惑與糾結其根源就是教師忽略了一個最本真的問題,即政治科課程資源編寫意圖及應用。
現行初中政治課程資源包括政治教材中必須掌握的粗體字部分、“活動探究”“相關鏈接”與“名言警句”四部分。粗體字部分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也是考試命題與答案的依據。而前面所說的問題癥結在于政治課程中每一章節、每一框題“粗體字部分”很少,似乎是“減負”,而教師為應對考試一方面不遺余力從課外補充相關材料,讓課堂有話可“說”;一方面盡最大可能從這些“粗體字部分”挖掘素材,咬文嚼字解讀;自己組織“活動探究”參考答案讓學生照搬照抄,而“相關鏈接”“名言警句”作為課外讀物,讓學生自行欣賞(甚至認為可有可無),這就是新課改后政治科課堂教學又一固定模式。通俗地說:那就是舊瓶裝新酒。
教師必須在備課、教學過程中明了其編寫意圖,并依據實際(不同年級、地區)靈活操作,借助現代先進教學手段,激活政治課堂。學生掌握課內基礎知識,并能將理論內化為行動。那么,新課改后思想政治課程資源編寫意圖是什么呢?我個人的觀點是:掌握課本中“粗體字”,運用“活動探究”欄目,理解“相關鏈接”,解讀“名言警句”。后三部分有機融合,共同服務課本中粗體字部分的教學這一核心。簡言之就是一核心、三驅并進。
現行初、高中思想政治課本,每一框題設置“活動探究”三至五個,設置在課本開頭的“活動探究”,作為新課的導入,如果框題內知識點多,那依次設置第二、三、四個“活動探究”。在框題結束前或后,作為框題知識點的小結歸納,或為進入下一框題埋下伏筆。而課程標準對完成每一個活動探究都作了“設計意圖”“操作建議”“注意事項”的提示,教師要明了每個活動探究的設計意圖及注意事項,靈活參考操作建議,有效開展探究。
第一個活動探究”以問題情景呈現,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教學過程是圍繞解決基礎知識(名詞、政治概念等)。學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引發了思維的碰撞,探究結束后,我向學生展示正確的政治觀點,并提出建議,引領學生重塑正確人生觀和價值取向。
我把新課改的理念與本人20 多年一線教學的成功手法有機整合起來,在教案本上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彩排”,反復推敲每一環節,力求課堂上給學生營造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氛圍,改變傳統“注入式”教學,使學生腦、手、目、嘴、時、空“六大解放”。各類活動的探究形式靈活多樣,特別是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活動探究的教學更直觀形象,給學生打開了一扇扇知識窗口,使“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成為現實,教學實現了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結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科的興趣大大提高。
但是,要使教材知識完整、學生實踐探究能力提高,只有通過“活動探究”去擴充教材的內涵,讓學生認識、理解、運用書本理論去分析解決問題。通過學生自身探究,比老師自導自演(或按書本講授),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
總之,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以“活動探究”為平臺,演繹精彩政治課堂,服務知識點的教學。這種研究性教學,正是陶行知老先生創造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現代解讀。師生共同探究活動、掌握知識點,教師從“教教材”轉為“用教材”,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大大提升,思想得到升華、品德得到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