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杉禮
(青海省互助縣職業技術學校)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語文課程是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應該如何看待信息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呢?時,教授以視頻來展示林沖生活的點滴,再配上具有中國風的音樂,和學生一起體會林沖的悲歡離合。然后通過圖片展示當代社會的俠義精神,學習小說彰顯出的激動人心的俠義精神。例如,教授《睡美人》時,在拓展模塊中通過PPT 展示成功人士成功的因素,引導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職業能力和職業修養,并完善課堂內容。
中職學生沒有高中生的主動和自學能力,能讓中職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進入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一步。情境教學歷來被許多人公認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數字資源,創設情境,通常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可以視頻、音頻感染學生的情感,融入課文。例如,在教學《求職信》時,以PPT 展示競爭激烈的求職現場,先讓學生感受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習求職就業過程中的第一塊敲門磚——求職信,激發學生學習求職信的重要性,以情促知,以知增情。
學生在長時間的學習中容易產生學習疲勞和審美疲勞,而信息化教學的出現讓課上嗜睡的學生在視覺上得到了強烈的沖擊,從而刺激大腦,讓其不知不覺地跟著老師的思路并主動思考,培養基本的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楊柳》時,讓學生在欣賞豐子愷先生的繪畫作品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體會文章中豐子愷先生不僅愛畫楊柳,還在文章中抒發對楊柳的贊美之情。這樣就讓許多難以描繪的抽象的內容得到形象化展現。加強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通過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在語文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欣賞美,是增強審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徑。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利用影視、錄像或動畫課件來傳輸教學信息,它能超越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具體反映出事物的發展過程,通過控制和調節,可放慢或重現情景,使學生獲得動態連續的知識,這是傳統教學永遠無法做到的。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使用信息化教學輔助教學,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傳遞的信息的容量,增強課堂的密度。中職語文的教學課時少,教學內容卻因為本身的特點——涉及知識面廣,知識零碎而又系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而使其任務大,在單位時間內滿堂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真可謂事倍功半。如,在教授《項鏈》這一課時,可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再請學生講故事,分析小說主旨,由學生來主動參與完成教學任務,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分析小說中主人公的可恨及可敬的性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記得有位偉人說過:“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但你卻無法迫使它飲水。”學生人在教室,但并等于注意力在教室。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必須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例如,講授《再別康橋》可以用網上找到的徐志摩和劍橋大學的照片,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和主題曲以及部分劇情,歌曲《再別康橋》作為朗誦的相配音樂,融入這些聲像的課件《再別康橋》可以起到很好的感染作用;然后讓學生主動去查閱相關的參考資料,可以讓學生按課文后面的網址去瀏覽網上信息。然后,教師組織綜合匯報各種信息,師生共同學習。最后,學生根據大家提供的信息,獨立確定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任筱萌.HSK(自適應)命題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設想[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