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君
(廣東省惠東縣平山第三中學)
校園安全文化,指的是在學校內部,經過全體師生長期共同努力逐漸形成,被全體成員認可并自覺遵守,有關校園安全方面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思想作風的總和,是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構建校園安全文化,構建平安和諧的中學校園成為當今的重要課題。那么,如何構建平安和諧校園呢?
物質決定意識,校園安全文化的建設也有賴于一定的物質基礎。中學校園的硬件設施和環境毫無疑問成為校園安全要素中最直接、最基礎的因素。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中學校園的物質安全文化建設,科學精心地布置學校的硬件設施,規范安全行為,以此保障學生的行動安全。
比如,我們可定期舉辦安全宣傳欄,展示安全法律法規、安全知識技能等信息,以讓學生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增強自我營救能力;建立安全提示專欄,在節假日高峰期、汛期、高溫等異常天氣到來前發布安全友情提示,指導師生的日常生活,使專欄成為校園安全文化的重要宣傳大使;健全安全標識,在校園道路設置安全減速標志或減速帶,在樓道樓梯口設置安全出入口標志等等。通過構建良好的安全物質文化,為推進校園安全文化建設,構建平安和諧中學校園打下堅實的基礎。
校園安全制度是指學校為保證師生的人身安全,在安全觀念體系的指導下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它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各項安全行為和違反后的相應的處罰,是學生安全行為的準繩,是推進校園安全文化建設、構建平安中學校園的重要保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不斷進步,學校應該針對中學校園安全工作的特點,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項安全規章制度。例如,隨著網絡的普及發展,學校應制定相應的網絡安全制度,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指引學生文明上網。
同時,學校也要完善相應的責任制度。中學校園內從“校長—科室主任—年級組長—班主任—教師—學生—家長”層層簽訂相應的安全責任書,有責必履,有錯必改,讓師生正確嚴肅地對待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使履行安全職責成為校園日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學校應加強制度的宣傳教育,增強師生自覺遵守安全制度的意識。相關的負責人要不定期地對各個安全制度的實施情況進行抽查,及時發現和矯正不良行為,確保各項安全制度的積極落實。
校園安全精神文化,是通過全校師生在安全制度的監督下,不斷規范自己的安全行為,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內在的安全意識。它是師生安全思維方式、安全行為準則、安全道德觀念、安全價值等一系列安全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是校園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必須經過很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不斷沉淀形成。
樹立校園安全精神文化,必須大力加強安全教育宣傳制度,培養中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責任,通過各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實踐模擬活動,努力提高學生自身的應急自救能力。把教育學生安全行為同教育學生做人統一起來,生命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把生命安全行為的養成滲透到學科教育當中去,把安全行為規范的養成滲透到各項活動中去,引導安全的行為活動,提高學生的安全行為水平。
此外,定期開展安全教育課程,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積極組織相關的安全教育日、周、月等班會活動,主題班會是班主任進行生命教育的主陣地,每個班主任都應該是學生的精神領袖。在每周的班會里,根據班級的情況把學生實際表現與生命教育相結合,使生命教育具體化、清晰化。同時,開創了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學生從班會里不僅獲得了生命教育理念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感受到了溫暖集體中人性關懷與生命價值的體現。例如,班會以學生自編自導的話劇《生命與責任》以及感動中國中李劍英視頻作為班會的開場,學生惟妙惟肖的演出,李劍英感人的事跡在告誡學生:“活著的責任,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有了生命,就有了我們自己獨特的人生旅途,而只有承擔起我們該承擔的對于自己的,對于社會的,所應有的責任,我們的人生才算完美、完整!”因此,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教育方式,可增強學生的安全行為意識。尊重和保障學生在校園安全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在安全文化的主體精神,使安全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總之,推進校園安全文化建設,構建平安和諧校園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師生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同時,校園安全文化的建設和平安和諧校園的構建,培養了一大批時時講安全、事事注意安全、處處不忘安全的優秀中學生,使廣大中學生的安全素質得到全面提高,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安全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1]田虎.校園安全文化體系范疇的解析與重構[J].教學與管理,2014(02).
[2]姚連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技信息,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