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有利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級中學)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材口干舌燥地講課,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講,記筆記。有很大一部分老師的傳統(tǒng)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他們習慣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他們不會思考怎么進行創(chuàng)新教學,他們只怕講述的內容還不夠全面,在課堂上特講大講,使用啰嗦的語言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不但會占用很多的課堂時間,學生自主學習表現的機會少,同時還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很難有興趣去學習,教學效率不高。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應該改變這樣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教學思想,講課的時候應該使用簡單準確的語言,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理解得更加透徹,還能夠減少課堂時間,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繼續(xù)自主學習和探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做學習真正的主人,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展示,使學生的個性化得到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各國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創(chuàng)新,這就說明創(chuàng)新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是發(fā)展的源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創(chuàng)新的基礎就是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是進行口述教學,為學生抄寫板書,學生在下面被動地抄寫筆記。面對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只是吸收教師提供的知識,學生過于依賴教師,不愿意動腦思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就會受到限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大腦充分運轉起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而不是直接說出問題的答案,從而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提高。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課,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學生和教師互動交流的時間幾乎沒有。在這樣的教學形勢之下,教師很難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講課。同時,這樣的教學也會給學生造成很多的困擾,學生不了解教師,對于教師的印象一直是比較權威和嚴肅的,有一部分學生對教師還存在恐懼心理,不敢和教師說話,即使是有問題也不敢問,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面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進行深思,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放下架子,經常性地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從而構建一個和諧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陸軍.教師課程實施中的忠實與創(chuàng)生: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