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超
(四川省旺蒼縣七一中學)
初中生物學知識大多數為陳述性知識,如何在教學中促進有效性學習的發生,避免死記硬背式的機械性學習,選擇適合生物學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而閱讀教學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閱讀教學是各種教學方法中重要的環節,也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通過閱讀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積極。同時,教師能及時地獲得反饋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使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發展。那么,在教學中應該怎樣進行閱讀教學呢?
要想通過閱讀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前必須認真編寫閱讀提綱。首先教師要認真閱讀課標和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同時,分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要求和不同要求,選擇最優的設置問題的方式,使編寫的提綱既具有明確的目標性、方向性和系統性,又具有適當的梯度、深度和難度,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式的學習。
如,《血管》一節教學閱讀提綱為:
1.血管有哪幾種?在圖中分別找出來。
2.什么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它們與血液流動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3.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和摸一摸頸部搏動的血管,說出它們是什么血管。
4.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具有什么功能?
5.血管的結構特點與其生理功能有什么關系?
6.列表比較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結構特點和功能。
在課堂閱讀中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善于閱讀,所以,在中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閱讀的指導。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邊閱讀邊思考,讓學生在教師編寫的閱讀提綱指導下,帶著問題去閱讀。學生之間應邊讀邊討論,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同時,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閱讀內容的情況,并及時強化、更正和總結。
仍以“血管”一節教學為例,在導入新課后出示閱讀提綱并指導閱讀:
1.血管有哪幾種?在圖中找出來。
2.什么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它們與血液流動的方向有什么關系?
3.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摸一摸頸部搏動的血管,說出它們是什么血管。
讓學生閱讀后在筆記本上寫出答案,小組內討論、交流,并抽學生回答和說出圖中血管的名稱,師生共同及時評價學生的回答,強化正確,糾正錯誤。
然后再出示閱讀提綱:
4.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具有什么功能?5.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有什么關系?
引導學生閱讀,并讓學生寫出答案,教師巡視,小組內學生可互相討論,然后全班交流,教師再糾正、補充、板書結論。
再出示:
6.列表比較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結構特點、功能。讓學生寫出答案,小組內學生相互查閱更正,全班交流,教師再補充、更正,最后歸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則能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從而實現有效的教學,形成良好的教學過程,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教師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教給學生所有受用終身的知識。要想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教師必須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1.教會他們勾劃出文中的概念、名詞術語、結構特點、功能等;
2.教會他們給課文中的有關內容加標題:如,功能、分布、結構等簡潔的文字;
3.扣緊學習目標劃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落等;
4.找疑點,找出在閱讀中沒有理解的內容,并做上記號。
這樣,在教師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做到有的放矢,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由于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材料,是他們獲取系統知識的主要來源,所以,在教學活動中的閱讀主要是讀材料。但還應該穿插必要的讀筆記、讀作業、讀實驗報告單、讀相關的課輔讀物、拓展知識的相關資料等活動。鞏固拓展智能,互為補充強化。
總之,通過閱讀教學,可以改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會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通過積極引導,變學生聽教師結論為自己主動積極地思考而獲得結論,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探索及創新精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逐步熟練掌握閱讀等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持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并使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