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森為
(浙江省溫州第二十一中學)
“化學與生活”模塊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之上六個選修模塊之一,該模塊是以具有STS教育價值的內容和學習素材作為學習的內容,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課程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該模塊圍繞“環境”“健康”“材料”三大生活熱點問題展開內容,側重體現化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融入化學知識并以此解釋更多的生活現象。讓學生了解與化學有關的環境、能源、健康等社會問題,對提高學生的公民科學素養具有重要價值,是高中化學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化學和生活”這一課程的開設將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緊密地結合起來,從生活走進化學,然后再走向社會,從自然走向化學實驗室,然后再走到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應滲透日常生活中常見物質的性質,與學生一起探討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以彌補舊教材與生活需求的差距,滿足學生希望化學學習更有實用性的愿望。同時,本模塊融合了科學素養所包含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以貼近學生的環境、飲食、日常生活用品、材料、能源等生活中的問題作為學習背景,高度重視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益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本模塊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其重要特點就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無處不化學,因為化學物質構成了現在的五彩世界,能量充斥社會各個角落。新課改下的化學,正是讓學生從生活的實際去發現化學問題,感悟化學的無處不在,感悟化學造物的偉大,認識到化學的作用,而且從現在課程標準以及教材中體現來看,很多都是從社會生活生產引入的,真正開始強調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新課改的化學中,很深刻地體現出一種人文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對與化學有關的所謂“雜事”知道很多,這樣可以帶動學生的興趣,讓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讓大家懂得可以以正確的態度去學習化學,熱愛化學。本模塊內容直接來源于生活,采取主題式的呈現方式,各主題之間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便于學生選擇學習。教學時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努力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用問題驅動,以豐富的活動引導展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促使學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主動地發現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真正地面對并學習科學地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不停留在讓學生知道,而且通過讓學生親自去做,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養成探究的意識、提高探究的能力。
“化學與生活”模塊的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科學地理解和認識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還應努力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融合統一起來,倡導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積極并富有責任心的生活態度。
學化學,可以擴大知識面,獲知自然的奧秘,從而體會生活,在生活中應用化學原理,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復習不要死做題,應該在生活中處處留心、想著化學,生活的記憶要比書本所給予的強。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化學與生活”模塊中就有很多很好的素材。如,在講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蛋白質時,書本上有新聞鏈接:嬰兒由于長期食用劣質奶粉而引起的“大頭娃娃”事件,于是教師就可以和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三鹿奶粉事件聯系起來,讓學生展開討論,討論他們對此事件的看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都表現得特別義憤填膺。
要想使學生能喜歡“化學與生活”這個模塊,對這個模塊產生興趣,教師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備課,充分搜集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幫助學生提高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例如,講到空氣質量報告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看天氣預報的視頻,讓學生了解空氣質量報告包含的內容,了解我們浙江省各個地區的空氣污染情況,以及首要污染物是什么,從而認識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化學與生活”模塊在內容的選擇和構建中非常重視以問題探究為線索,通過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來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物質及現象。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探究教學可以提高和發展學生的實踐探究技能。在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充分體驗認識科學的過程,學習科學的方法,通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認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學生對于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知識更易接受,而“化學與生活”模塊正是重點以“潔凈安全的生存環境”“營養均衡與人體健康”“豐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等方面的內容為載體,闡述了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1]袁艷.談新課程中開設“化學與生活”的教學體會.中學化學,2007(01).
[2]趙虹華,范林.充分利用《化學與生活》模塊的活動性欄目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嘗試.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王麗,許新.選修課《生活中的化學》教學實踐與探討.理化生教學與研究,2007.
[4]張愛玲.化學與生活.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