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呂梁學校)
學校的生活雖然有些單調,但只要我們善于尋找都能找到可用的素材。春末夏初的時候,天空中盡是楊絮、柳棉在空中飄舞,有時它們也會在教室里游蕩。有風它們就加速運動,無風它們就可能勻速上升或下降,這是很好的受力分析素材。我就就地取材提出問題,柳棉加速運動說明什么?它勻速運動受的什么力?具體有哪些施力物體?它為什么能在空氣中浮起?把楊絮揉成一團為什么它就浮不起來了?這些問題的解答使學生更能理解平衡力與非平衡力、浮力的相關知識。學生對此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有一次我注意到一些調皮學生在課間喝完礦泉水后,他們把瓶蓋蓋緊擠壓瓶中的空氣,擠到一定程度一松瓶蓋,“嘭”的一聲,瓶蓋飛到了半空。我想這不是內能和機械能相互轉化的好例子嗎?我找來空瓶子試著做這個實驗,怎么做也沒成功。為什么呢?我向學生請教,原來在松瓶蓋上有學問,松慢了會漏氣,只有突然快松實驗才能成功。真是事事都有學問!我按照這個方法做果然能成功,我在實驗時又發現,瓶蓋在猛飛出的同時瓶口有白霧。這也是一個提問的好現象,為什么會有白霧?我應把這個實驗帶進課堂。學生來做這個實驗,我提出問題:(1)瓶蓋為什么能飛出去?能量怎樣轉化?(2)瓶中空氣為什么被擠壓后才能把瓶蓋頂出去?(3)瓶蓋出去時為什么瓶口有白霧?學生帶著問題對照實驗踴躍發言,人人都試著做。雖然課本設計了其他相關的實驗,但這個來自學生身邊生活,學生感受更貼切。
要想創造好的教學效果,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很重要。如果我們把社會生活作為創設課堂情境的取材,那么我們的材料既豐富又有時代感。如,在講到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時,我利用的是一則新聞故事,《新聞30分》報道一輛大貨車行駛到高速安徽境內時,輪胎突然著火引發一車貨物燃燒,司機報警及時所幸無人員傷亡。課堂上學生閱讀這個報道,我問大家對此新聞有沒有疑問,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回答,輪胎為什么會著火。我故意問道,行駛中可不可能人為縱火,學生回答不可能。我順便引出本節課題,大家學完這節后,就能回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上的興趣一下子就提上來了。學生學完本節知識后,我對這個新聞又提出三個問題:(1)輪胎著火的原因是什么?(2)試分析輪胎易著火的天氣和季節。(3)如何防止這類情況的發生?縱深的問題引發他們廣闊的思維,學生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各抒己見思維發散。有的學生說:“開一段時間向上撒水?!庇械恼f:“換一種著火點高的材料做輪胎?!边€有的說:“在輪胎上安上智能開關,溫度高能自動報警?!睂W生的見解也拓寬了我原有的認識,真是教學相長。中學生處在青春期,他們的思維活躍,對事情求新、求趣,我們可以在一些傳統、枯燥的練習中添加社會生活中的流行元素。如,在學習電路設計時,有一個傳統的題目:“有足夠長的細導線,小電燈、電鈴、電池組、開關各一個,以及導線若干。為防止牲畜闖入農田,請你為值班室的人設計一個報警電路。要求:情況正常時,值班室內的燈亮,電鈴不響;當牲畜闖入農田時,會拉斷柵欄上的細導線,此時值班室內的燈亮同時電鈴響?!蔽野杨}目的主旨不變,形式換成當下流行的喜羊羊與灰太狼,請你幫羊村長設計一個電路,情況正常時,值班室內的燈亮,電鈴不響;當灰太狼進來時,會拉斷柵欄上的細導線,值班室內的燈亮同時電鈴響,小羊們可以迅速地撤離。當題目以這種形式出現時,滿堂的笑聲,這一下拉近了我和學生間的心理距離。運用風趣、社會時尚來創設情境,使教學生動風趣。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生活中許多材料可以做物理小制作,這些制作有的來自課堂演示實驗,有的來自書本“想想做做”,有的來自書后習題。如,自己制作天平、潛望鏡、桿秤、蒸汽輪機、動能和勢能轉化演示、測力計、氣體噴霧器、潛水艇模型、電磁鐵、不倒翁……制作趣味小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我開展制作比賽,如制作測力計,比較不同彈性材料的精確度,比較哪位學生能測更大的力,很快地小制作活動順利走進學生的學習中。他們通過物理小制作學習了物理知識,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還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做出創新的東西,如做調光燈,有的做成連續調光,有的分段調光,還有的設計成能調節雙燈的,防備一個燈壞,開關設計上有的是總開關,有的是增強光亮的短路開關。他們用的電阻材料也是各式各樣,各型號的鉛筆芯、金屬絲,他們在制作中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總之,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不斷更新的,只要我們秉持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善于觀察學習,就會發現學生生活、社會生活能給物理課堂提供多姿多彩的材料。學以致用,讓物理小制作走進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能得到均衡發展,課堂效果也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