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縣第六中學)
物理學科興趣的培養要從物理特性出發,從學生特性出發。物理具有知識性,更具有實用性,教師能將物理知識與學生觀察到的、接觸到的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例如,學過“密度”知識,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聯想生活中的“密度問題”,如不同固體的浮力特性。同樣,初中學生的年齡段好奇心強,但情緒易波動。教師就該揚長避短,在課堂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如用搶答、競賽等方式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通過對新知識的探索,體會其中的樂趣;引進情景教學,讓物理知識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物理教學中,邏輯思維能力是物理學科比較突出的,是學好物理的前提。物理教學培養目標很多,觀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科學的邏輯思維最重要。
思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分析和綜合能力、推理和判斷能力等。理解能力包括對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理解、各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的分析設定、物理知識間的區別和聯系等。推理判斷能力則是根據已知的知識和所給出的物理事實或條件,對物理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和判斷。分析、綜合能力是對物理狀態、物理過程的綜合判研。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積極有效地引導,對物理知識的科學理解和行之有效的訓練。
學法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關鍵。物理的學法有很多,而最具有說服力的就是重視物理過程。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都是過程的產物,只有牢牢把握整個過程才能將每個環節弄懂,搞細。一是讓學生會看,善于觀察物理現象,捕捉到物理變化。如在學力的作用時,有學生就能提出坐沙發比坐板凳舒服,是不是物體力的相互作用問題?這時教師的應答和總結就很起作用。二是讓學生會想。還是那個例子,教師啟發大家聯想,很多同學就會想起,汽車防撞氣囊,乒乓球拍等都與力的相互作用有關。還有就是會說。面對物理現象,學生要能描述,甚至是分析。在做實驗時,對于產生的物理現象,實驗效果,根據測量數據,橫縱對比,歸納實驗結論,得出初步結論。總結描述時敘述要精煉,思路要清晰,對物理現象結論有整體掌控。
教學實踐中,為創建一個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益。合作學習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交流與合作活動操作起來并不容易,如調動小組全體學生的的積極性,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等都需要師生共同磨合,探索。如《杠桿》這節,活動中需要同學協作,用到很多工具,剪刀、瓶蓋起子、電工鉗、扳手等,即學到了杠桿原理,又體驗到了生產生活樂趣。
現代教學講究師生平等,學習形式以探討為主,那么師生的共同研究就成了一種方式。物理學習本身就有很多可考性,又能吸引學生的探討興趣,此外,師生共研能促進課堂的和諧,順暢交流。課堂模式則有提問式、討論式等,也可以創設更加新穎的如“小教師”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備課,講課。
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點內容。實驗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需要出發。除了常規實驗,還要根據教材創造性地開發實驗,讓學生有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體驗。此外,在實驗中及時幫助學生總結實驗探究和創新實驗的方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實驗的目標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操作,掌握實驗技能,還要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及時總結歸納出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
多媒體在初級教育中的大量利用也為物理教學開創了新局面。首先,教師自己要把教材吃透,善于總結概念和規律,能整合物理知識和多媒體的相關性。利用多媒體先進的設備,聲像優勢來演繹物理規律。其次,要善于將抽象的物理原理講懂了,或在課堂上難以表達的物理現象恰到好處的借助多媒體,達到更好的效果。
活動課在新課程中得到了廣泛認可,物理教學具有實驗性和探究性,為活動課的開設提供了教學資源。在活動課中一方面要緊貼教材,與日常課堂相適應,另一方面要適當增加興趣度濃的創新和探究內容和形式。此外,在形式上,可以作為普通課堂教學,也可以組建興趣小組,也可以以參觀科學館等科學體驗為形式。
初中物理教學,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教師要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多做實踐,推陳出新,努力創建高效課堂。
[1]李洹穎.初中物理教法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03.
[2]吳萬方.物理課堂研究與應用[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