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楓
(江蘇省昆山市淀山湖中學)
筆者作為一名從事歷史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對實現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這一課題也進行了諸多探索和實踐,現談幾點個人的心得和感悟,望起到拋磚引玉、投礫引珠的良好效果。希望我們所有的歷史教師能群策群力,提供好的教學方法,共同提高我們的育人事業。
由于學校過度追求升學率,教師過分強調考試重點,所以,當前初中歷史教學所呈現的教學局面是教師在講臺上激情澎湃地給學生灌輸各種歷史要點,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稀里糊涂地聽,課堂氣氛顯得極其沉悶、壓抑,試想,在這種教學課堂上,學生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有,又怎么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呢?《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因此,我們應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型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學習權利,處于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學習狀態,從而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中第7、8課《輝煌的隋唐文化》時,我們就可要求班里學生自由結合成小組,對隋唐時期在科技和文學方面的輝煌成就,如,趙州橋、雕版印刷術、唐詩、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石窟等方面的信息資料進行探索和搜集,并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文字、圖片、聲音等的整合,制作成詳細課件,課堂上,各個小組輪流展示本組的課件成果。對于其中所涉及的一些重點問題,全班學生共同進行分析、研究,教師作出總結點評。這樣,我就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落后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歷史學科,所記載的過去所發生的人和事,與人們現代生活有著遙遠的時空感和距離感,若我們在教學課堂上只一味地給學生講述歷史理論知識點,不與學生的生活融合,那么學生就感覺不到學習歷史對我們當今生活所起的意義和作用,也就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所以,身為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注重“歷史”與“生活”的融會貫通,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使歷史內容對學生富有吸引力,從而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學習歷史、掌握歷史。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中《偉大的歷史轉折》這節內容時,在講到“民主與法治建設的加強”這一知識點時,我就聯系了生活中的暴力,并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了一些圖片和視頻。投影屏幕上所呈現的令人震撼和痛心的畫面,使學生臉上浮現出嚴肅和哀傷的神情,學生義正詞嚴地說道,暴徒的手段是違法的、不正當的,他們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樣,我通過將歷史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枯燥的書本知識有了生命的氣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往往只拘泥于同一種學習環境,即封閉式的環境——教室,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在課堂這一教學陣地上完成知識的學習和獲取,這常常使學生覺得身心疲憊、心情壓抑,久而久之也逐漸喪失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所以,作為一名初中歷史教師,我們除了只將學生局限在單一、封閉的教學課堂上,還應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并且以此開闊學生眼界、豐富學生知識。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中《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節內容時,我就要求學生走出教室,到自己所生活的社區,對一些年齡較大的長者進行采訪、調查,讓他們講述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并將所調查到的資料資源進行歸納整合,課堂上,大家對調查結果進行共同商討、研究。這樣,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封閉、單一的環境中解脫出來,擴大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歡樂和樂趣,這就為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創造了便利條件。
還可以從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設立合理的問題情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優化課堂教學,強化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奮斗在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我們一定要對當今傳統、落后的教學策略進行優化,使之符合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水平,進而使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1]陸琴芬.初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蘇州大學,2013.
[2]唐勝娟.初中歷史有效教學初探.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