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文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第四中學)
近年來,雖然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在不斷深入,但是應試教育的模式還是普遍存在于現在的教學中。尤其在思想品德這門傳統學科教學上,教學方法常常采用呆板的方式,既達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標,還讓課堂教學無法高效進行。因此,思想品德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下面我將就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思想品德課上,教師往往采用案例講解的方式授課。而這種方式不宜調動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思考意識。教師應善于運用情景教學法,根據教學內容設定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身臨其境,進而激發學生內心情感,讓學生在情境里通過道德判斷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學科知識,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適應新環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剛入學的學生結合實際學習生活情況,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表演進入情境,讓學生表達自身感悟,從而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實現相應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課程不應一味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還應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能力,讓學生能夠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相關指導,讓學生進行自主體驗,既懂得理論知識又學會如何去做。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例如,在待人接物這一單元,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親身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比如義賣等小活動中,讓學生在培養待人接物的同時培養社會責任感。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教師應對學生的思想觀、價值觀、人生觀提出明確指導要求,并讓這些要求具體落地實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讓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材中不僅有理論的相關內容,更有很多與實際相結合的案例,教師應讓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綜合、全面地培養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的道德認識得到明確和提高,道德情感得到鞏固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