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路長
(安徽省碭山中學)
生物概念教學的研究屬于一種研究方式,它立足于實際問題,根據學科性質,在課堂上對概念進行總結,并及時處理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換句話說就是以課題為基礎,根據某個知識點的現狀,從知識點概念逐漸擴展,由點到面,以此來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的框架。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要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其核心就是要求學生對生物學概念有深刻理解,并能指導生活實際。概念教學是生物學中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生物教學知識結構是建立在概念教學基礎之上的,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沒能引起這方面的注意,只是將生物概念作為拋磚引玉的一個工具,簡單加以介紹,而在生物學事實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并沒有具體分析概念內涵以及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長期以來,這種教育方式被模式化,形式單一、枯燥,學生也只是填鴨式學習,學一個概念,背一個概念,過一段時間忘記一個概念,記住了大量的生物學事實,卻沒理解概念,逐漸失去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表現出厭學的情緒。提高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性目的就是針對這一現象,讓學生更輕松、準確地理解生物概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時間軸教學方法就是在生物概念教學中,充分規劃各個概念,將生物概念提出的按著時間順序依此講授。一個科學家是在前一個科學家研究結果的基礎上提出某個概念,順著一條主線便可以捋清生物概念的發展脈絡,相關概念的實質也就越來越清楚。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有關激素的學習,教師可以先利用一小段時間將激素由發現到成熟的過程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擴展介紹。經過多名科學家的前期研究,1902年,斯塔林和貝利斯正式將這種物質命名為激素,激素的定義也被正式確定,即由內分泌器官分泌的一種具有調節作用的物質。這樣一來,激素的簡介不僅簡潔、清晰,學生的注意力也較為集中,有助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就會嘗試構建出激素這一概念的內涵,領悟概念實質,理解更為深刻,還可以培養學生樂于探究,領悟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品格。
一則生物概念,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都是濃縮后的精華部分,字面意義理解起來困難。教師要將概念分解,逐步解釋,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將生物概念中的關鍵詞或者關鍵句進行拆分,像名詞解釋一樣,逐個剖析。相似概念的學習尤需如此,例如,高中生物有時需要對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兩個概念進行區分。原生生物是真核生物,即有核膜包裹的成型的細胞核,原核生物細胞中,僅有一個裸露的大型環狀DNA分子,稱為擬核。教師列舉生物學事實來幫助學生理解區分概念實質,理解將更深刻。原生生物有草履蟲、變形蟲等,真菌包括單細胞真菌(酵母菌)、小型多細胞真菌(霉菌)、大型多細胞真菌(蘑菇、木耳、靈芝)等。
高中階段有些生物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不容易轉化吸收,教師要精心選取事例,從學生熟悉的事物開始引入,將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轉化為課本上的生物概念。
圖示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清晰地抓住概念的結構,將紛雜的概念加以規整,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當學生對陌生概念無從著手之時,利用結構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搭建知識網,在圖與圖之間進行區分或者聯系。例如,學習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時,利用結構圖加以展示,可以系統全面地把握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提高學生學習生物概念的邏輯性,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切實探討生物概念教學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教師深化教學。教無定法,教師根據不同環境、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學的有效性。同時,教師要了解學生,完善教學理念,研究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1]楊銀軍.在生物概念教學中進行微型課題研究的嘗試[J].中學教學參考,2012.
[2]寇永奎.淺析新課標下如何進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學[J].生物技術世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