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新
(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第八中學)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和好奇,有了一定的自主意識。如果教師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目的地引導他們,促使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進而實現獨立自主地學習,那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更高,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的直接講授灌輸式做法,應從教材內容出發,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充滿挑戰性的學習活動,激活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比如,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方式討論問題,這樣學生有了民主自由的課堂環境,不會感到壓抑和束縛,創新的思維和潛力也更容易得到發揮和釋放,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更持久。同時,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渴望自由和獨立的時期,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這一特點,盡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自主愿望,幫助學生養成敢于自己做決定,勇于自己承擔責任的良好行為習慣。比如,讓學生自主選擇語文作業的形式、學習的伙伴、獲取學習資源的方式、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等。
學習方法的轉變核心在于解決學生怎樣學的問題。啟發式的教學理念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探究性和積極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課堂討論或辯論的方式學習和探究語文知識,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學習方式。相比傳統教學,教師并不是放任不管,相反所做的工作和付出更要多些。首先要積極地備課,了解學生,能靈活地將教學目標轉變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做到“以學定教”。其次要善于轉變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服務者和合作者。學生能獨立探究出的內容就不直接講授,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質疑,讓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最后要給學生創造交流和展示的機會,充分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層次對話,挖掘不同學生的閃光點,激活學生的多元思維,形成活力四射、教學相長的語文課堂。比如,在學習“曹劌論戰”時,組織全班學生就““莊公真的‘鄙’嗎?”展開討論活動,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辨證地分析魯莊公的形象,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在一次次這樣的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反復歷練的過程,也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只有經過了大量的語文知識的積累,才能進一步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因此,不只在語文課堂上要給學生打好基礎,還要在課外要加大他們的閱讀量,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比如,教師要每周檢查一下學生的讀書筆記或摘錄,每月組織一次課外讀物讀后感交流活動等。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獨特感受予以贊賞和激勵,使學生逐漸有了閱讀的動力,進而渴望閱讀,主動去探尋,形成一種自覺的閱讀習慣。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不能僅局限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應試能力,而應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為其今后整個人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基礎。語文教師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也應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思考。
[1]張大同.試論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策略[J].青年教育,2012(09).
[2]戴中華.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方法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