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楓
(吉林省孤兒職業學校)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見,教育就是將自身不具備的素質通過習慣養成逐漸成為自身具備的素質,“習慣一旦養成之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英國教育家洛克語)。在學習中,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習慣養成還是有困惑的,孤兒學生更是如此。沒有父母的孩子,缺乏習慣的養成,這就需要孤兒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對學生在這個方面適當地加以引導,使其在學習領域形成習慣。
語文學科的特性其一就是工具性,那既然是“工具”,就要求學生掌握它的“使用技巧”。而這種“技巧”,正是源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語文這門學科的積累。
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聆聽。在周圍的環境中,慢慢地要讓孤兒學生懂得汲取資料,培養語文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予以協助。
在聆聽資料中,語文課是最重要的。孤兒學生普遍不懂如何聽課。所以,對他們來說首要的是讓他們學會聽課。語文教師要用充滿活力的課文內容和抑揚頓挫的語調,吸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滲透親情的涓涓流水般的關愛,只有這樣,才能使孤兒學生養成認真聽的習慣。
語文,顧名思義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是要說出來給大家聽的,所以不能學“啞巴語文”。
孤兒學生不喜歡敞開心扉的人很多,如何讓他們在生活中能表達心里的想法,是提升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多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說話練習和口頭作文練習,培養語感,讓孩子體會口吐珠璣的快感,建立起學習語文的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各年段學生的閱讀量是有著明確規定的。初中階段的三年,要加大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克服孤兒學生環境閉塞、無物可讀的現狀。教師利用圖書館,加大統一閱讀的比重,有選擇性地閱讀,讓閱讀成為語文學習中的一個習慣常態。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不朗讀就不能體味文字之妙、音韻之美、情感之深。所以,讀書本身也是一條潛移默化地對孤兒學生進行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徑,對培養孤兒學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今社會信息爆炸,但是“低頭族”越來越多,提筆忘字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孤兒學校,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寫字能力逐年呈現越來越差的態勢,甚至有些字往往都是小學階段應知應會的漢字,影響了成績,學習語文也越來越沒有信心。
所以,培養好孤兒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是破解這個難題的有效途徑。寫字量不在于多與不多,而在于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寫字的質量如何,教師要嚴格把關。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是一個綜合體,博大精深。以上四點在語文教學中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是,這四個方面卻能在語文教學中串聯出很多東西,會成為語文學習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四個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