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國賓
(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南董鎮中學)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解題的方法,不僅要培養學生解題的信心,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本文就針對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技巧和相關策略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數學問題相對比較復雜,解題需要找到切入點。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思維往往被限制,這樣不利于學生的解題。這就要求初中數學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正確的思路傳達給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思路進行解題。比如,教師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式時,通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其中a、b、c屬于R,a≠0)在判斷根的過程中,找出解題的切入點,Δ=b2-4ac,能夠用來解決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式相關問題。教師在講題時就要幫助學生找到題目的切入點,數學問題中往往會存在一兩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解題時要充分分析題目要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只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解題。
在初中數學學習階段,考查“面積”的方面比較多,對面積的解決需要學生對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探索,掌握數學中面積相應的思考模式并合理運用到解題中,就可以對初中數學的幾何圖形面積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在初中蘇教版的幾何圖形的解決上,對面積的考查上往往是通過對線段大小、弧度以及角度等方面的考查,掌握面積的解題方法,還可以從相反的方面學習到其他知識的解決方法。比如在以下問題中,在矩形ABCD中,點E是AB邊的中點,點F是邊CD的中點,構成的矩形ADFE與矩形ABCD是相似圖形,問矩形ABCD的長寬比是多少?這個題目考查的是矩形和相似圖形的概念,根據已知條件,我們知道矩形ABCD的長寬之間存在著關系,而且兩個矩形之間存在相似關系,這就為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得出一些解題的思路,就應該從這些相似的關系上入手,首先假設兩個圖形之間存在的相似比是x,接下來,按照已知條件點E、F是邊AB、CD的中點進行入手,這就說明矩形EFDA的面積是矩形ABCD的一半,這樣說明兩個矩形的面積比是,相似比就是的關系,從而得出結論。這樣可以得出最終的答案,矩形的長寬之間的比例是的關系。
初中的數學是比較基礎的,但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一些題目比較難。隨著素質教育逐漸的實施,我國的教育者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比較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形成,逐漸改掉原來傳統的教學思想,改變成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在進行數學題目設置的時候,對題目的難度進行了一些調整,使得題目逐漸變得復雜,在解決這些題目的時候,不能采取單一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這就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考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跨越能力,如果學生在做題目的時候,不能對知識進行全面的思考,那樣會使學生在定向思維模式下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從而陷入思考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學生避開正常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這樣就能夠得到題目的正確答案。
總之,對于初中生來講,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以靈活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思維的跳動中獲得解題的靈感,將數學問題中的知識點一一思考,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要只按照以往的思維模式進行學習,要按照另外的解題模式進行思考,更快地得出答案。在這種教育模式下,不斷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解決問題中得到學習的信心,提升學生的總體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