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燕
(湖南省郴州資興市二中)
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閱讀教學,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幾點措施。
有針對性地創設真實的閱讀情境不僅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創設真實有效的閱讀情境應做到:首先,應基于學生的學情,不能脫離全體學生。其次,要緊扣教學內容設計,通過情境更好地呈現教學內容,調動學生讀的興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是為了更好地刺激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度和感受力,優化學生的閱讀效果,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然而教材中含有多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所以,在創設閱讀情境的時候應針對體裁做出相應的調整,創設多元化的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如,視頻播放、音樂渲染、角色扮演等閱讀情境的創設,切不可單一的情境在所有閱讀課上通用。
閱讀是初中生強化鞏固課內所學知識、增加見聞、獲得更廣的知識面的最佳方式。因此,創新閱讀形式,實施多元化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熱情,更能促使學生在這股熱情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讓學生在文本原意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象去續寫符合原文本情節發展的結果。如,讓學生自己選擇一些有深刻內涵的、有創意的文本進行續寫,當學生在寫作中發現自己續寫的文章缺內容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去多讀書。通過續寫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還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并以“寫”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閱讀后可以讓學生對文本中的寫作手法、寫作意境、寫作意圖、人物角色等進行分析討論,說一說自己的感受、看法。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評說,也是學生再次閱讀文本的機會,通過“評說”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從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開始,即通過“泛讀”,讓學生了解文本究竟寫了什么,接著通過“精讀”,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寫,如此寫有什么好處,進而對文本結構的特色有一個深刻的領悟,最后是通過“研讀”,自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達到知識的遷移。
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培養學生說話、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寫作的必備前提。因此,作為一名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始終在教學中堅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母永華.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考試周刊,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