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華
(安徽省廬江縣盛橋高級中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7-9年級閱讀”部分明確要求“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蓖瑫r,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共6冊的“名著導讀”部分要求學生閱讀的名著共15部。課程標準與教科書的要求是明確和具體的,所以必須認真對待,積極嘗試。為了積極配合教學大綱的實施,我的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名著有豐富的內容、深刻的內涵、精彩的情節和生動的語言,名著不僅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感,還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但是對于現在的初中生來說,沒有老師的幫助,他們是否能消化得了這道“大餐”?七年級下冊的《西游記》附錄資料中提到小說中“反封建思想”學生能明白嗎?八年級下冊的《水滸傳》附錄資料中提到的“官逼民反思想”學生能理解嗎?更別提一些外國名著閱讀中存在的語言差異帶來的閱讀障礙,要立即了解其思想內涵就更難了。
所以,面對這些“大部頭”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師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老師一定要精講指導。例如,我在教學《水滸傳》的時候對于書上的兩個片段,每個片段我都花了兩節課的時間來精講,讓學生充分體會小說中豐富的人物形象、經典的敘事結構、精妙的用詞。隨之學生在今后的自由閱讀中就知道哪些地方是精彩之處,哪些地方是值得品味的細節。課后學生都普遍反映對小說的理解比以前更深了,好像讀出了以前沒有讀出的內容。
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地感受名著的魅力,而也只有感受到名著閱讀魅力的人,才會將名著閱讀堅持下去,陪伴自己的終生。
上文提到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有囫圇吞棗的不好現象,而這里所說的“囫圇吞棗”是指識記背誦關于名著的相關基礎知識,而不是小說內容。名著是一部“大部頭”,要想“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對于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讓學生識記背誦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把它當作小棗子吞下去。例如,看完《西游記》,你總要知道里面主人公的名字吧;你總要知道里面作者的名字吧;你總要知道小說的章節安排吧。而這些知識很簡單,是不需要老師精講的,只需要老師指點一下,讓學生背誦就可以了,這樣也幫助學生節省了很多寶貴的時間。
當今社會什么都要求新求變,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一個方面。語文學習的創新最佳體現在創造上。
名著是經典,為了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我們為什么不能以名著作為范本讓學生進行創造呢?比如,《朝花夕拾》中很多散文我們可以讓學生改編成小說。本身這部散文就是魯迅先生追懷青少年時代的往事而作的,其中很多故事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來仿寫。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一部兒童文學,雖然外國作品經過翻譯,但是因為一些語言上的差異,還存在著閱讀上的障礙,學生普遍興趣不高。針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先大略地翻一遍書,挑出自己感興趣的片段改編成劇本讓學生進行排演,這樣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猜謎是學生很喜歡玩的一種游戲,它簡短、易懂、易記,對于名著來說出題也很方便。猜什么呢?比如,看題目猜內容,聽故事猜題目,聽片段猜國籍,聽起因猜結局,看插圖猜人物,看典型動作、語言猜角色。
以上是我對名著教學的一點想法,我想名著教學的關鍵是利用一切手段來調動學生學習名著的興趣,讓名著真的走入學生的心中,才能用名著真正地感染學生。當然,任何一種活動都必須經過老師的認真設計,任何一種活動都必須是有目的的,不能流于形式,成為空架子。
最后,說說對于現在名著教學中,有些老師利用電視或者電影片段來輔助教學的做法,本人是不贊同的。
電視、電影用畫面、聲音來傳遞信息,這與我們的語文課通過文字來傳遞信息是不同的。我們鑒賞名著還是應該仔細品味語言,品嘗原汁原味的語言,才能品味到名著真正的精華。然而,這種影視作品為了達到一定的視頻效果,已經對名著做了修改,學生從中獲得的信息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了,這不僅會誤導學生,也會減弱名著的魅力。這種改編與我上文提到的改編創新的形式是不一樣的,學生的表演是建立在劇本上的,劇本是學生自己創作的,這種改編表演是經過閱讀、經過思考的主動信息,而看電視、電影只能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它們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名著之所以經久不衰,具有無窮的魅力,是因為它內容博大精深,雋永耐讀。因此,一些學生在讀原著時往往不容易立刻就理解。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找有關的輔導讀本來讀,通過旁敲側擊的方法,圍而攻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總之,課外閱讀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加以正確地引導,幫助學生進入名著的世界,讓學生喜歡上讀名著,并且從中汲取知識的營養,陶冶他們自己的情操,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