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裕民縣第二中學)
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是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一是要培養學生關于“客觀世界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自然界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物質,有宏觀的物質如單質、化合物、混合物等,有微觀的物質如分子、原子、電子等。它們時刻存在于人們的周圍,不因人們的感知而存在,也不因人們的不感知而消亡。在講分子時,因學生初次接觸到微觀物質,對分子的存在感到疑惑,這就需要向學生說明人們通過長期的科學實驗證明物質是由許許多多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多種,分子是其中的一種。
二是要培養學生關于“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發展變化的”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自然界中不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如,冰變成水,水變成水蒸氣,就是水分子在運動,但其只是狀態發生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反應。木材燃燒、鋼鐵生銹等產生了與木材、鋼鐵不同的新物質是化學反應。
三是要培養學生關于“自然界中各種現象遵循既對立又統一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化學反應中的化合與分解、氧化與還原、加成與消去等都是相互對立、相互作用的矛盾統一體,它們處在有條件的動態平衡中,依附一定的外界條件而轉化。如,氫氣與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化合生成水,而水在高溫或電解條件下又分解成氫氣和氧氣,這是化合與分解這對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又如,離子鍵的形成是由原子通過電子的得失形成陰陽離子,陰陽離子依靠靜電引力相互靠近,達到一定距離時,兩離子核間正電荷的電子云又相互排斥,這種吸引和排斥達到平衡就形成了離子鍵,揭示了陰陽離子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的對立統一規律。
四是要培養學生關于“內因是變化依據,外因是發展條件,外因通過內因發揮作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化學物質間能否發生反應及反應速率的快慢,是由物質的內部結構(內因)決定的,外界條件(如,溫度、催化劑、濃度等外因)只是影響了反應的速率,起加速或減速的作用,不改變反應的方向。但外界條件(外因)的作用有時也很重要的。如,乙醇與濃硫酸混合加熱脫水,溫度這個外因就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若溫度為170℃時則分子內脫水生成乙烯,若溫度為140℃時則分子間脫水生成乙醚。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問題。
五是要培養學生關于“自然界的變化是由量變到質變過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化學上的量變,包括原子數、分子數等數量變化等。這些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的量,會引起化學上的質變,即物質化學性質的改變。如,一氧化碳比二氧化碳少一個氧原子,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二氧化碳不具有這些性質,而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是由于分子組成中原子數目不同因而引起性質的質變。
綜上所述,通過化學教學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化學問題,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