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勝
(山東省滕州市第五中學)
作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在當今生活方式中的廣大中小學生的自然情懷非常令人不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當代中小學生缺乏對自然的認真觀察,對農業科學知識的缺乏,對自己心靈歸屬地的失落。
1.被城鎮化
中小學生具有當今特色的人口特征,較多是獨生子女,他們也被帶進城鎮,越來越疏遠了自然。
2.被泛教育化
閑暇時間內廣大中小學生在良莠不齊的教育培訓市場上暈頭轉向,疲于應付,侵犯了兒童青少年自然發展的心靈,阻止兒童青少年自然情懷的成長,缺少陽光運動,何來高尚情懷?
3.被虛擬化
電子產品及電子網絡對兒童青少年很容易得到心靈的安慰,找到可以依戀的對象,走不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不到大地母親的氣息,達不到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境界,這不是人類的發展,而是嚴重的退化。
1.制作觀察日記
我們今天可以利用電子網絡信息和數碼手機等現代科技手段,通過電腦網頁微博手機微信,制作聲情并茂的觀察日記,留住大自然的美好,展示生物發展的歷程,依戀大好河山,表演本地的風土人情。
2.還給孩子金色童年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解放兒童,尊重兒童,指導兒童,不可過早地用現代規范的教育體制限制兒童,給他們時間,讓他們閑暇,讓他們在大自然里把聰明才智盡情揮灑,讓他們童年烙上金色的自然烙印,真正地解放孩子。
3.校園應開辟“實驗田”
標準化的學校,橡塑操場,瀝青路面,茵茵綠草坪,水泥固化的各個角落,哪能感受到自然氣息,應開辟出自然作物的實驗田,各班各組都有栽培項目,讓孩子們更能一展身手,找回自信,找回自我,也利于自然情懷的教育,帶動學生接受自然,觀察自然,疏通與大地母親的臍帶,獲得思想營養。
4.培養鄉土意識
探訪村中老人,了解村莊的血淚史,明白中國當代一部鄉村史就是中國大歷史的縮影。調查家鄉的豐富物產。
走進大自然,呼吸自由而新鮮的空氣,感受大自然的雄奇與柔美,用勞動在深厚而博愛的大地上獲得心靈的宣泄和排遣,排遣心中的陰影和狹隘自私的情感,懷揣敬畏之心,從自然中汲取生命靈光,培養自己樂觀、超脫、隨緣而適的心態,以便在當代生活中找到自己人生價值的詩意棲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