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梅
(黑龍江省海林市第一中學)
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也是學生大量獲得教育的途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落實新課程的理念、目標,是廣大地理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以中國的位置、氣候、交通業、旅游等教學內容為例,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鄉土地理的優勢,密切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針對學生極少有機會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學生不會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由于獨生子女所帶來的社會性問題,學校、教師不敢組織學生進行校外活動、野外采集、社會調查,所以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的活動就尤為重要。從學生身邊開始,逐步開發實踐性的地理課程資源,盡量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達到鍛煉能力為目的,將教材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中滲透海林地方資源,編寫了《走進美麗家鄉——海林》,讓學生學習家鄉地理,利用多媒體圖片、景觀、視頻等,聲文并茂地展現引入美麗的自然旅游風光,進行開放式的課堂教學,這樣的教學既適合現代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生活中地理的興趣。教師應從學生的經歷和感受出發,在活動中起引導作用,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培養能力為目的,通過創設情景教學,讓學生把所學內容融于活動中,做一名小導游介紹家鄉風光,達到培養學習地理能力的目的。
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掌握書本以外的地理知識進行探究性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引領學生走出課堂,開展參觀、調查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觀察地理現象、獲取地理信息、發現地理問題,拓寬視野,以文字或圖片形式記錄感想,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引進家鄉資源,我們編寫出《走進美麗家鄉——海林》作為地理課程資源,充分發揮鄉土地理的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緊密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和海林當地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多樣的觀察實踐活動,以學生自主體驗式的學習方式為主,按照課標要求,落實新課程的教育理念,突破了地理教學的單一性、封閉性,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