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泳百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二十四中學)
懷著激情走上三尺講臺,有過熱情洋溢,有過迷茫無措,有過疲憊不堪,進入倦怠,趨于平靜,現在剩下的只有反思,從教這些年來,在與孩子們相處的那些日子里,讓我越來越清晰做一個好老師,好的班主任,好的管理者是那么不容易的事,慢慢地我明確了一個方向:努力給予學生“五心”級服務——真誠的心、寬容的心、等待的心、反思的心、陪伴的心。在與他們相處過程中用真誠了解他們的需要,用寬容理解他們的行為,用等待期待他們的養成,用反思促進他們的完善,用陪伴融入他們的成長。
在課堂中,我覺得好的討論是讓人興奮的,自由的談論交流能激發彼此的思想,假如這時有孩子興奮地彼此打斷對方說話,在我看來并不是很嚴重的事情,當有人有不同意見的時候,彼此貶斥或有人從這頭呼喊到那頭,由他們去,我給予了寬容和等待,我不想為一些小小的違規行為大做文章而毀掉一堂有趣的課。但隨著爭論、貶斥、插話題的不斷增多,課堂上雜亂起來,即便如此,我也不想去訓斥他們,不想打斷他們的熱情。這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成了縱容,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太天真,總是懷著期待,期待他們慢慢養成,慢慢完善,慢慢長大。但在等待和他人的評價中,我意識到孩子們需要大人教他們一些基本的社會技能,并能讓他們學會運用,于是我不斷尋找和嘗試能獲得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
慢慢地,我學著把孩子們出現的大大小小的行為呈現給他們自己看,由他們自己商量解決問題。很多專家也有類似的理論,大人和孩子共同討論問題,一起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孩子更樂于去實施那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我感受如下:
1.真誠地傾聽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2.寬容地理解孩子的體會;
3.簡潔地表達你的感受和需求;
4.不做評價地寫下孩子們給出的意見和建議;
5.共同決定刪除或保留哪些意見和建議,并商定如何實施。
用這一過程如何處理孩子們出現的問題呢?用實例說明:前段時間,班干部匯報一些同學課間經常遲到,都是陸續進入課堂,對課堂影響很大。經觀察、暗訪得知幾名男生對籃球極有興致,常利用課間跑去打球,耽誤進教室時間。當我正愁如何切入這一話題時,9 名男生在第二天的音樂課竟然逃課打球,于是我將9 名男生留下聽取了他們的想法,表達了我對他們這一行為的理解,并簡潔說明了我對此事的感受和期待,然后經他們同意將此事交由班級討論解決。于是我們舉行了一次班級討論會,首先我把問題拋出:“最近我們注意到,班里愛好籃球的同學利用課間時間去球場打球,導致回教室時遲到了,我想知道大家對此事有什么想法?”“這會擾亂課堂的。”“一會兒進來一個,一會兒進來一個,老師怎么上課?”“上課的老師看到這樣多難受啊。”“不尊重老師。”“分散我們注意力。”“我們只是很喜歡打球,沒想這么多。”“怎么能只顧自己樂,不顧及班級榮譽呢?”……對于孩子們的各抒己見,我作了概括:(1)不尊重老師、同學、班級;(2)缺乏紀律觀念;(3)對自己不負責任……接著我說明了自己的看法:“我遇到這樣的課堂,我也會很難受的,我認為不管是不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咱們都得按時進入課堂,這是對他人、對課堂基本的尊重。”接著,讓全班學生給出意見和建議,避免類似課間遲到事情的發生。“不去打球”“注意聽上課鈴聲”“要人提醒”“遲到了做值日”“罰他們抄書”……迅速在黑板上記錄孩子們所說的,不做任何評價。最后,讓孩子們對所說的意見和建議做出可行性選擇,并得出如何實施的結論。“有體育課才能帶球進教室;遲到了要為班級做一件好事;確定李某負責看表,提醒大家……”這次的討論會結束后,課間遲到的現象明顯下降,偶爾出現,違規者也會難為情地一笑,用行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最讓我高興的是,我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去操場抓人回來或在教室門口等,他們開始能自己監督自己了,我為他們慢慢養成的自律和學會對他人的理解、對自己的擔當而感到自豪。
就這樣,孩子們逐漸愿意說,也愿意聽了;他們在反思中不斷地完善自我,我要做的只是在等待中陪伴他們的自我成長;逐漸的,我知道做一個好老師,一個好班主任,一個好的管理者不容易,但是,卻是可以做到的!
于龍.觀點[J].語文學習,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