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亮
(吉林省乾安縣水字鎮中學)
在日常地理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對學生讀圖能力的訓練和讀圖習慣的培養,導致部分學生缺少地理知識學習的技巧,對學習地理也毫無興趣,以致學習成績也不理想。因此,為實現自主合用、優質高效的課堂,地理教師的主要任務為:(1)使地圖成為教和學的主要工具,實現教和學的雙贏;(2)引導學生把知識點落實在地圖上。那么,在新授課和鞏固課中,如何讓學生做好圖文轉換,系統掌握地理知識,養成自覺讀圖、用圖的習慣呢?
如何引導學生養成自覺讀圖的習慣,充分認識地圖對地理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對地圖的重視程度?筆者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
地圖是世界一切地理事物的濃縮和再現,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它能幫助學生確定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培養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能力。同時,它還有助于學生樹立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觀念。
地圖可以使學生形成對地理事物的直觀印象,加深對地理事物的概念性理解。如,學習“非洲”一課時,看到撒哈拉沙漠在非洲的分布,借助圖例,學生就可以明確它的范圍大小和表現出來的景觀特色,正確描述出非洲降水稀少,植被稀疏的特點。
如針對我國礦產資源的分布,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我國煤炭、鐵礦、石油、有色金屬的分布圖,就不難得出北方多煤、鐵和石油,南方多有色金屬的礦產分布規律,有利于學生記牢所學知識。
通過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掌握所學知識,提高達成學習目標的能力。
常用的地圖包括課本中的景觀圖、數據圖、地形圖、政區圖、農作物分布圖等,學生手中的地圖冊、填充圖冊,教師手中的掛圖等。這些地圖都是教師培養學生讀圖習慣的重要材料。所以,在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地圖重要性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有效利用手中的這些讀圖資料,逐漸養成用圖的習慣。
課本插圖,一般包括景觀圖、稀有動物分布圖、風土人情圖、地域文化圖、對比圖等,這些插圖都與課本內容密切相聯。讀懂插圖,有利于學生快速打開自己的知識儲存庫,并展開豐富的想象,獲取更多的地理知識。單純地看課本的文字內容,聽教師講述生硬的知識,學生勢必會感到枯燥無味。教師在新授課時,可借用課本中的插圖,深入分析圖中的內容,以圖析文,層層深入,這樣就能達到新授知識的目的。
填充圖冊只繪制了一些地域輪廓和重要地理事物的符號,教師如果能夠做到適時運用填充圖冊,就會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可采用記憶填圖法,培養學生運用圖冊的習慣。
地圖冊內容豐富、涉及廣泛、色彩鮮明,是課本所有地理知識的集中體現和延伸。借助這一工具,教師要有意識地布置一些課本上沒有而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引導學生自己查閱地圖冊,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意識并使學生養成閱讀地圖冊的習慣。
在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地理空間概念,缺乏地圖閱讀技巧時,教師的教學掛圖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掛圖經常用可以感染學生,使學生明白學習地理要時刻不忘利用地圖,以此調動學生用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嚴格實施前兩個措施的基礎上,學生會形成初步的讀圖意識和讀圖能力,之后可以從以下方面著重強化學生用圖、析圖的能力,以達到使讀圖成為習慣的教學目標。
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我們怎樣學地理”時,筆者給學生展示了三幅一樣大小的地圖——世界政區、中國政區圖和吉林政區圖,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并提問學生:“能在哪幅圖中能快速找到你的家鄉?為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明確指出大小相等的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就越詳細。于是,該難點便迎刃而解。
如,在對美國的農業帶進行識記時,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師生共議得出了這樣的順口溜:北部南面種小麥,中間夾著玉米帶,西部農業靠灌溉,吃肉喝奶東北來,墨西哥灣沿岸是水果,再往北是棉花帶。又如,在復習《亞洲》一節時,利用學生所學過的亞洲有關知識,把亞洲地圖變成“數字化”地圖——“1、2、3、4、5、6”?!?”是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2”是指亞洲平均海拔居世界第二位?!?”有兩個解釋:(1)亞洲南部有三大半島;(2)亞洲瀕臨三大洋?!?”是說亞洲面積為 4400 萬平方千米。“5”有四個解釋:(1)五大島嶼;(2)五大高原;(3)五大山脈;(4)五大平原。“6”是指亞洲有六大河流。這樣用數字把知識點串聯起來,重點突出、條理清楚,便于學生記憶。
在實現“圖析地理,教學雙贏”的過程中,應注意無論哪個環節,教師的引導都是最重要的。學生的讀圖習慣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耐心指導并有意識地培養。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通過讀圖尋求和解決地理問題的習慣,把讀圖當作答疑解惑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