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玉
(山東省臨清市魏灣中學)
作為老師不但應有組織課堂的能力,同時,還應該是整個課堂氛圍的駕馭者,更應該是一個懂得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和教學思路的有心人。
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必須先根據課標的要求把握好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重要的內容要講細、講透,相對簡單或要求不高的內容可以簡單帶過,這樣避免一節課下來內容過多,給學生造成負擔過重。
另外,由于教材內容主要是以文字表現的,雖然涵義明確,但有的內容教學特性不強,教學呈現的知識結構不一定符合認識規律的順序。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對教材知識結構的“順序”及表現“方式”進行再創造,形成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中第四章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前,可以先教學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通過這兩節的學習讓學生把光合作用的知識點掌握好了,再來學習第四章第二節“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更好地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知識。
生物學科知識點瑣碎、零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覺得記憶的內容太多,學習起來很費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由點連成線、由線織成網,形成多個相關知識點的網絡化。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的生物教材中“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時,可以與前面的兩章“人體的營養”和“人體的呼吸”結合在一起,分析人體內運輸物質是由呼吸和飲食中吸收而來的,最后運輸到細胞里,通過“呼吸作用”為人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樣就把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也在講課的過程中不斷把學過的知識點復習鞏固。
生物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生物規律,而單靠熱鬧的課堂去教學顯得太單一,而且學生最終可能會學無所獲。我認為課堂首先應該和諧。這個和諧內涵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和諧;學生之間的和諧以及老師彼此之間的和諧。而在教學的過程中,亦應分清主流,把握好主次矛盾,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啟發為輔,以教學目標的達成度為最終目的。其次,要努力從各方面構建“和諧有效”的課堂,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學中我們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我們要把激情帶進課堂、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歡樂帶進課堂。飽滿高昂的激情可以使學生情緒高漲,甜美的微笑可以使學生心情愉悅,歡樂可以使學生神采飛揚。學生只有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反之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在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很難達到注意力集中。
人要學會反思,才能不斷進步。課后反思是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靜思考和總結,它可以使教學經驗理論化,老師通過對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一系列問題,進而充實自己,優化教學,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備一次課能上七次,因此,有很多機會不斷改進。每次上完課我會根據課堂的效果和學生的反應,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再運用到后面上課的班級,而前面的班級我會利用后面的課時再進行補充。這樣不停的上課—反思—改進,能使我的課堂越來越有有效性。
現在的初中生認知和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比較低,因此,常常出現“喜歡哪個老師,就把他的科目學好,討厭哪個老師,就不學”的現象。而初中階段我教了好多班,一年下來感觸最深的是:哪個班風氣正,課堂上能良好的互動,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課堂的效率會很高,成績也好;而哪個班紀律不好,課堂上經常被糾正批評,那么,課堂氣氛或者死氣沉沉或者鬧哄哄,教學效果就很差。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很好地改善課堂教學效果。由于我擔任班主任,課余在學校的時間比較多,所以,我有機會就和學生聊聊天,學生犯了錯誤也幫忙引導,時間長了和學生距離也就近了。老師一旦走進學生的心里,那么,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效率就很輕松了。
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正面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生物教學評價要根據教學目標,系統地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信息,對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活動以及成果給予評價。通過教學評價,教師可以獲得有關學生學習生物課程情況的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促進自己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