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強
(浙江省余姚市實驗學校)
教育是為了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長大后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但是在學校教學中出現了很多教師只重視課本知識的掌握,而忽略學生能力培養的現象,如果學生只掌握了學習中的知識而沒有任何能力,那么社會就不會發展和進步,而且學生如果沒有責任感和使命感,怎樣去為社會做貢獻,促進社會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方面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樹立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步入社會后使學生自身和社會都得到發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還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和責任感的培養,讓學生得到各方面的發展。
無論是課堂還是社會,和諧都是很重要的。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影響著學生對學科的重視和喜愛,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初中歷史會給學生講述國內外的歷史發展,在每個事件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作為教師,要尊重和理解每個學生的見解,使學生覺得課堂是很輕松的,這樣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才能踴躍發言。在傳統教育中,學生的一切思維都跟隨教師的思維,而且教師是高高在上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言,這樣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的思維不能很好地散發和拓展,課堂氣氛嚴肅、古板,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在課堂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在學生步入社會后,會讓學生懂得尊重別人,和別人和諧共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不注重學生得到知識的方法,有時學生只是掌握了古板的知識,不會靈活運用,也不會創新,針對這一現象,教師要合理地安排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能力也得到培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力是學生步入社會所必須具備的。當學生步入社會時,接觸到的是千變萬化的東西,需要去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學生只會課本上的知識而不會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則學習的知識相當于沒有學習。例如,人們學習歷史是為了將歷史運用到生活中,在學習歷史中的事跡比如某種計謀、某種發展方法時,也可以用在現在的社會上。學習是為了運用,只有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社會技能的培養,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日后的發展,才達到了教育的目標。
作業是為了讓學生鞏固知識、提升能力的,教師要重視作業并提高作業的布置水平,讓學生在作業中也得到全面提高。因為考題是千變萬化的,社會也是變化的,在學生步入社會后會遇到各種各樣棘手的事情,學生不可能都經歷過并有經驗,所以學生必須學會舉一反三,以應對變化,這樣才能應對作業和社會上的變化,在社會上很好地發展。教師在作業中就可以鍛煉學生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在變化中仍然可以應對和解決。
學習知識不僅是讓學生應對考試,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一技之長并且具備某種能力,可以讓學生在社會上很好地發展,讓社會也得到進步。如果一個人只學會了知識而沒有任何創新和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那所學的知識有什么用而且社會怎么發展?簡而言之,教師要在教學中提高社會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全面得到發展和進步。
[1]張小芳.試論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5).
[2]王月芬.注重課堂教學細節 促進學生長遠發展:初中歷史與社會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