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濤
(山東省萊陽市第九中學)
社會上對從事教育的人的評價向來不過是諸如“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類美麗的詞句,且不說這些評價背后的現實意義,至少表明,教師這一職業還是受到一些尊重的。
若從教育本身的層面來看,并不能說從事這一職業就可以稱得上是教師。且以為,目下之教育人者,除了任行政職務的所謂“教官”不論,至少還有“教工”“教匠”“教師”三種境界。
在教育體系中,自最高層的教育意圖,到按其意圖制訂的教育綱要、教育目標,再到各級主管部門、學校附加的規定、要求,到最后執行這些意圖和要求的人時,這個事情的意義已被放大得非常重要,它的性質已被認定為是非常重要的,于是,被要求完成這些任務的人,也被賦予了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個執行這些要求、從事這樣工作的人,能忠實地將層層級級的要求按照教學工作的流程執行出來,實屬不易,現實中稀有其人。實際情況是,很多人在宏偉的目標下、繁瑣的要求中逐漸喪失了激情、動力、耐心……直至機械地工作,所謂照本宣科是也。上班在此,上課在此;下課走人,下班走人。
就是個最簡單的執行者,是為“教工”也。教給學生什么呢?書本上的東西。如何教呢?讀、說、寫、算而已。工作最后如何落實呢?不知道。
此種境界,或由于慧心、用心,或由于多年的熬煉,對所教內容已至純熟,對易難偏正之處,輕重緩急之法,皆有認識,甚至可以對工作中的年輕后輩給予一定的指導了。
但是,教匠者,再怎么好,也如教工,其地位、性質是一樣的,是執行者,只不過教育的“輸出能力”更高一些罷了。
能做到這一步的教育從業者,已是目下較為成功的了。他有動力、有耐心,更有自豪感、自信心,雖然還是“機械地”工作。
此兩者,止于技藝的傳授,即知識內容、技術能力的傳授,尚不可成為“師”。
所謂教師者,古人已有云:“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比之于前兩者,多出了一個“道”字。“道”字在中華文明中蘊義頗豐,此不贅述。只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受教育的人可以從“教師”處學得“為學之道”“為人之道”等等。也就是說,做教育者做到第三種境界,不僅應當具備前兩者的優秀方面的業務素質,好好教書,還得要多出一塊“本事”——育人,是為“教師”。
做教育的人,追求第三種境界固然是最好的,然而現實中為何愿意付出、奉獻,愿意追求、拼搏、以“師”立身的人少呢?
或許利、義失衡,教育者身上被附加的東西太多,以致其失去探索本業的激情。更不能忽視的,是教育者本身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從事教育的價值觀、專業觀發生了變化。
現在的教師,由于教育行政化、教育產業化的大環境,在實際的工作中,被賦予的角色太多,要參加各種形式的被學習、被培訓、被開會、被提升、被實驗、被再教育、被檢查……越來越多的“被動式”工作,這些從客觀上沖擊了單純的教書育人的活動;從主觀上大大打擊了教育者本身的那種“向好”的欲求;教師職業本身的“義”,被教師行業領域的各種“名”“利”沖擊,人人有憂,各懷心思。故而,有欲成為“師”者,嘆而求其次,“匠”也可;有欲成為“匠”者,退而求其更次,“工”就可以了。那些堅持“為師”的人,就顯得尤為可敬,境界尤高了。(人都是有惰性的,但是,懶漢不在此處討論之列。)
但那極少數成名成家者,利、名、義全有了,卻反過來說教眾生,這在現實層面上,就頗顯滑稽。豈不知自然的規律是眾木成林,秀于林者少;眾山成峰,絕于頂者一。故不可以此來號召全眾,不符合自然之規律也。
就教育這事本身來說,我們清楚地知道,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如熟能生巧、百煉成鋼,更不如傳道解惑、授人以漁。然而,為何現實是如此局面?恐怕真不是一個止于討論一下的問題。
此道漫漫,豈“修遠”二字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