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北京 100042)
綠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或Environmental logistics)顧名思義是指在規劃和實施物流的各個環節中,利用先進技術、綠化的理念,充分凈化物流環境,節約能源,降低成本,實現物流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倡導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物流產業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但它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威脅到人類生態環境。比如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就注意到傳統物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交通阻塞、包裝垃圾處置不當、廢氣排放、噪聲污染……這些與物流有關的因素都會造成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有人提出把環境問題納入物流發展規劃中,作為一個影響因素加以考慮,必須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環境,這就形成了綠色物流的雛形。
綠色物流形態和政策在我國尚處在起步階段,人們對它的了解非常有限,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觀念、政策以及技術上。
觀念上的問題是全社會的問題,政府和企業對綠色物流理念的認識也才剛剛開始,將生產綠色產品作為企業經營的宗旨和競爭的法寶的意識還沒有完全樹立,很少幾家企業會把物流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企業自身資源的浪費作為企業的重要成本進行核算。而流通領域的經營者與消費者同樣不具備綠色物流的思想,沒有主動進行綠色活動的意識。
綠色物流具有社會性和經濟性,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發展綠色物流不能單靠企業注重,消費者參與與政府的引導和約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政府對現有的物流體制加強管理,構筑規劃框架,整合資源,采取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建立良好的物流業秩序保駕護航。
綠色物流除了觀念的改變以及政府和企業的支持外,更少不了技術層面上的開發和應用。我國綠色物流起步晚,物流技術水平欠缺,基礎設施缺乏規模,機械化程度不高,各地區、部門、行業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整體規劃,呈現無序狀態,環保壓力很大。同時,綠色物流提倡材料的可重復性、可降解性,而我國的物流材料也還無法滿足這些要求。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建設現代綠色物流,提倡節能減排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原有的某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淡化,而綠色壁壘又逐漸興起,進入國際市場需取得新的通行證—ISO14000,在ISO14000中預防污染和持續改進做為兩個基本思想被明確提出來。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在國際上有所作為,都必須符合ISO14000的要求,建立環境管理體系,促進生產、經營、服務各個環節效率最大化,并使之對環境的破壞最小。發展綠色物流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報告的第八部分(即生態文明部分)提出“美麗中國”一詞,這無疑表明政府把環境治理放到了一個極高的地位。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無疑是綠色物流發展的有力助推劑。目前我國在綠色物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積極開展綠色物流專項研究工作,陸續出臺了一些保護和扶持綠色物流的政策法規,為“綠色經濟”保駕護航,為綠色物流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已制定出的法律法規有《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以及《環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等,體現出政府從政策層面加強綠色物流的管理,促進了我國綠色物流的發展進程。
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環保政策日趨嚴格,企業只有通過綠色物流來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才能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隨著綠色物流觀念不斷深入人心,消費者對企業的接受與認可從僅取決于產品的質量與售后服務,發展到關注企業社會責任,關注節能減排、環境指標等。如果從產品設計之、生產直到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都將綠色化理念貫穿其中,必然會提高效率,降低舊產品及原料回收成本,增加品牌的價值,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要求現代人獲得利益的同時不至于破壞到下一代人的需求。目前我國城市噪聲居高不下,垃圾污染層出不窮(據統計我國城市每年的生活垃圾產量在1億t以上),霧霾天氣襲擊城市等,所有情況表明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要改變這種狀況,要從根本上去找原因,轉變現有的發展方式,尋找新型的發展模式。綠色物流這種順應世界發展潮流而生的新型產物,便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物流就要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聯系考慮,形成一種對環境起保護作用的全新綜合物流系統,幸福自己,造福后代。
我國行政管理實行的是區域化管理制度,所以物流產業在實際運營中就存在行業之間、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的情況。而鐵路、外貿、商業、物資等行業早已有自成體系的物流系統,但卻不能共享。因此,應建立專門的綠色物流管理機構,由政府牽頭進行宏觀調控,整體規劃,全面統籌安排,制定物流標準,統一監督評審,倡導企業自覺執行,樹立綠色物流全新運作觀念,全員參與,滲透到企業的各個環節,著眼于長遠利益,不以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將綠色物流上升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發展綠色物流、綠色經濟。同時,制定和頒布物流業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對綠色物流提供法律保障。
解決我國物流發展與環境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它利用全新的生態設計等高新技術,以追求最大限度的資源利用率為目的,節約原材料、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減少如廢棄物回收處理費、排污費等環境治理費用。引導企業以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為企業文化理念,并自覺執行。
綠色運輸方式分為兩種,即多式聯運方式和共同配送。多式聯運方式指吸取海陸空等基本運輸方式的長處,有機地結合它們,以集裝箱作為聯結各種工具的通用媒介,在整個商品運輸過程中無論是環節、區段還是運輸工具上都相互銜接盡量復合直達運輸,充分降低成本,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綠色化。而共同配送則指某一區域內的多個配送企業聯合一起來進行配送,通過提高運輸車輛的滿載率提高物流效率。
第三方物流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來考慮物流資源的整合問題,以便資源充分合理化、社會化利用。充當第三方物流的企業本身也是專業物流公司,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和配置,減輕了企業負擔加重、城市污染加劇等問題。
許多商品流轉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后往往都要進行加工后才能使用。引入綠色環保理念后,流通領域加工也需要綠色化,主要包括兩方面意思:一是改變傳統方式中由消費者自己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模式,實現規模化作業,讓消費者省時省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二是把消費品加工中產生的廢品廢料集中統一處理。如居民天天吃的蔬菜,采用集中加工后,到消費者手中就是凈菜,城市每天就可減少很多生活垃圾。
政府首先應加強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宏觀調控,重視改造現有物流基礎設施,通過總體規劃布局、高效整合,提高現有設施的綜合效能。另外,為提高物流活動過程中各環節運作效率,政府應該采用措施加大對物流基礎設施、配套設施,以及公共信息平臺等項目的的投入力度。
由于我國發展綠色物流起步較晚,相對于發達國家還十分落后。造成該局面的原因除了對綠色物流認識不足外,還與科技水平落后、相關人才缺乏等客觀原因有關。綠色物流產業需要專業人才來引導和發展,現在有不少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都在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訓練相關人才,采取長期專業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法,為現代物流發展輸送了不少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同時,我國物流從業人員開始實行物流師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該認證的含金量和社會認可度都比較高,確保從業人員的高素質。
由于某些產品存在可回收使用的部分零件,當前雖已有回收廢舊品工作,回收可使用零部件進行再生資源利用的體系,但是因為顧客消費產品后再進行回收時其數量、時間周期等因素相當不確定,就需要進一步研究并提出科學處理這部分可回收再使用零部件的策略。
綠色物流工作進行得怎么樣,產生哪些社會效益,哪些地方該修改,哪些問題要進一步研究等,所有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制訂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評估方法和指標來進行量化。
物流標準化是構建綠色物流的首要因素。如果放任自然,沒有相關標準判斷好壞及影響程度,缺少監督評判依據,如安全標準、噪音標準、排氣標準、速度、廢棄物回收標準等,綠色物流是無法實現健康發展的。制定綠色物流的統一標準,有利于提高效率、節省能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業對環境的損害。
綠色物流的最終目標是可持續性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政府要起監督和引導作用,推動物流企業強化物流意識,始終以綠色物流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營;政府還要完善綠色管理體制,打破地區和行業的限制,強化各部門、各行業的協調配合、和諧一致的發展意識。當然,社會責任不單是政府和企業的事,還應倡導全社會樹立全新的綠色物流觀念,使綠色物流、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形成一個環保的綠色經濟循環體。面對當今一些世界跨國大物流公司搶灘中國市場的現狀,我們必須加快綠色物流,實現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環境利益的統一。相信建設綠色物流會給我國帶來生態工業文明,帶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
[1]韓雪梅.基于綠色營銷體系的綠色物流的發展[J].消費電子,2013,(8):113-114.
[2]惠卓卓.可持續發展戰略下我國綠色物流研究[J].商品與質量·焦點關注,2012,(2).
[3]周建敏.日本物流立法及其啟示[J].商業時代,2011,(10).
[4]石冬琴.發展綠色物流提升物流業的國際競爭力[J].現代商業,2014,(3):17.
[5]陳軍.綠色物流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廣東科技,20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