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可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 工商管理系,河南 鄭州 450000)
信息技術革命背景下的電子商務熱潮席卷全球,物流企業也隨之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但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和新技術的環境下亟待解決實用型與復合型物流人才短缺的問題,以適應新的物流發展需要。物流人才的匱乏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多數在崗物流人員專業知識不扎實,實操能力尚弱;其二是國家物流人才培養需要長期持續與多方位多層次的實施。在發達國家,要成為物流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不僅需要專業而系統的掌握物流知識,而且還需要20 余年工作經驗的積累。我國的物流企業起步較晚,在物流科研和物流人才培養方面與國外相比尚有差距。目前我國已在物流教育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在高等院校開設了物流專業課程,鼓勵組建專門的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從事物流理論研究,為現代物流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我國物流企業發展壯大至今,第一,缺乏成熟的實踐經驗可供學習借鑒;第二,沒有成功的物流企業作為行業榜樣;第三,沒有符合我國國情的系統理論指導;第四,缺少大量具有專業知識的現代物流人才,物流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困難重重。據統計,我國每年的物流技術操作和營銷人才需求量在30 萬以上,整個行業物流人才需求量每年達到600 萬,且這個數據還在逐年增長,人才的供應明顯跟不上需求,供需關系持續緊張。而目前我國物流人才資源的培養方案處于探索發展時期,高校物流教育逐步步入正軌,較少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從事物流研究的相關機構也還處于摸索的狀態,一時之間難以改變供不應求的現狀[1]。
具有專業素養的高級物流管理者,一方面要熟悉物流管理技術,掌握儲存保管、運輸裝卸等流程;另一方面要熟練掌握各種軟件程序和信息技術系統如電子商務技術等。目前絕大部分物流企業職工的的專業素質不達標,滿足不了物流企業的專業要求[2]。由于物流企業職工的學歷層次普遍集中在初中、中專的文化程度,高學歷的人數占比不足整個物流企業職工總數的百分之十,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的水平。我國在物流教育方面和職業物流教育還在不斷加大力度與完善中,物流知識的普及還不足,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物流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國物流行業發展時間較短,社會上了解現代物流概念,并能按要求完成物流單元環節操作的技術人才還不多。隨著我國物流專業化、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對這類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將十分巨大。企業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崗位的操作人員,如運輸管理人員、倉儲管理人員、報關員、配送人員、客戶關系管理員等。這些人員必須熟悉物流行業,同時掌握物流運輸、倉儲、包裝、裝卸等方面的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物流企業的壯大需要在全國開辟很多運輸路線,而覆蓋每座城市乃至每座鄉鎮的物流線路則需要專業的規劃咨詢物流人才。需要對城市、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物流系統進行設計,對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進行規劃,力求做到運輸時間最短、運輸路程最優、運輸方式最便捷。目前這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難度很大,因此尤為緊缺。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并逐步走向世界的舞臺,“made in China”的字符遍布全球,我國儼然成為了世界制造中心[3]。采購和銷售的貿易不再局限于國與國、洲與洲之間,而是在全球范圍內編織了一張國際物流系統大網,這張大網的編織需要的是外向型國際物流人才。他們需要對進出口貿易的規則和國際法律法規爛熟于心,對采購系統、供應鏈管理模式的運作了若指掌。
物流也是科學體系的一部分,設置專門的研究機構研究物流中的典型案例,對物流技術加以概括,補充物流的理論體系,最后再由理論指導實踐促進物流體系的發展。自物流概念登陸我國,此后的30 多年里我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有關物流理論的科學研究。但就總體而言,我國的物流理論仍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物流科研人才的極度短缺。
理想化的物流教育模式的核心內容是培養知識型、創新型物流人才,但這種模式如今在我國還只是個雛形。雖然全國各地的高校現已紛紛增設物流教育專業,但是由于籌備過程較為倉促,加上實踐應用時間較短,所以在課程設置、教材選取、培養方向等方面各高校尚未達成統一意見,存在一定的偏差,缺乏規范性。教育方式的差異性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水平也存在差異性。國外培養物流人才的經驗,我國可以作為參考再結合我國自身的情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物流專業學科體系和多層次、多維度的人才培養體系[4]。
物流教育應該與市場化需求和物流教育理論要求相適應,同時要兼顧物流教育現狀和未來的發展前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定培養目標,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物流人才制定靈活的配套培養方案,比如專科生教育要注重培養技能和實踐;本科生要注重素質基礎的培養;研究生則要主攻方法和理論研究。高校培養出來的物流人才在實踐方面普遍有所欠缺,實踐方面的培養工作由物流企業開展往往事半功倍。物流企業可以用“拿來主義”,引進國際先進的物流培訓體系,填補高校學生在物流實踐方面的空白,使學生向綜合型的一流人才邁進。
自物流概念引入至今,我國研究人員在物流內涵、發展歷史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得越深入,就會越清醒地認識到對微觀物流和物流信息的研究尤為不足。國內目前已經有很多部門和高校的研究機構設立了專門的物流研究所,開展有價值的科研項目。雖然研究也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其分散性,大大影響了整個物流科研的進程。物流相對于其他的專業而言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統一協調安排,科學合理規劃,各個機構的力量團結在一起,群策群力,我國物流業科研隊伍才能更壯大,科研道路才能走得更遠,科研成果也會更豐碩。因此,由政府部門確定一個機構或單位統籌安排科研任務的分配,組織全國上下各級科研機構的專業力量, 分別針對物流科學展開多角度、多維度的系統性研究工作。通過這種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單位之間的強強聯合,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良性循環,實現我國物流科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逐漸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物流道路。
人是一切的根本,對于物流企業而言,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技術開發的動力。而人才更是物流企業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化經濟中力爭上游的決定性因素。產品的高質量、成本的最低化與企業的高效益的產生并不是隨機的,其取決于人才資源管理系統和管理人才的優秀程度。因此,對于一個聰明的企業管理者而言,要學習現代管理學精髓,傳播“以人為本”的物流管理思想,將“以人為本”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物流企業管理者的心中,重視開發人才、善用人才,要尊重其人格,平等對待,不能主觀地將其劃分為“優、差”,出現問題要加以引導和排解,平等看待,熱情關愛,客觀、公正、平等對待,為他們創造適合發展的平臺,注重其發展的個性差異,培養其創新精神和自主精神,實現企業和人才的全面發展。
作為企業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報酬激勵體系是物流企業動力產生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對物流企業中的員工的日常工作表現進行打分,再根據考核成績綜合考慮企業內部公平和外部平衡等因素,按照報酬激勵體系對員工進行獎勵。在績效考核與物流企業報酬激勵體系之間形成一種互動的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環境,更有利于激勵和穩定物流人才,開發員工的潛能,增強企業創造的動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物流企業文化是物流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奮斗、交流碰撞產生的思想結晶,為企業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文化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員工,在潛移默化中調動員工的企業奉獻精神,為實現企業目標而自覺拼搏。良好的物流企業文化融合與滲透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保證了企業人才資源的延續性目標,發掘出屬于自己企業的獨樹一幟的人才資源特色文化。
物流人才資源管理的重點是物流人才的培訓。培訓計劃的確定要以物流企業的業務需求、戰略目標與企業的培訓能力為依據。在培訓中,要兼顧管理技術人員的教育培養和一般工人的教育培訓;要做到崗前崗后培訓一把抓;要在重點教育拔尖人才的同時不忘做到全員培訓;最后短期打算和中長期計劃并舉,力求提高全員物流素質。
WTO 在擴大我國經濟市場的同時也為我國本土物流企業增加了來自國外先進物流企業的競爭壓力。我國物流企業如果沒有科學有效的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方案和優秀的物流人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無法適應全球化競爭的形勢。目前,物流人才匱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加快物流人才資源開發與管理對我國物流企業沖破瓶頸限制、和國外先進物流企業進行競爭具有重要作用。
[1]于欲曉.物流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以長春某物流公司為例[J].物流技術,2015,(4):51-54.
[2]王瀟怡.物流人才培養現狀分析與優化建議[J].科技創新導報,2015,(5):230.
[3]李經理.物流貿易的競爭現狀與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2014,(24):52-53.
[4]郭勇,董鵬.物流人才困境與破局[J].企業家日報,2014,(13).
[5]謝五洲,王珍.我國物流人才教育與培養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3):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