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載田,劉沛林,鐘順清
(1.衡陽師范學院 資源環境與旅游管理系,湖南 衡陽,421008;2.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科技處,湖南 衡陽421001)
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727萬,比其就業率僅為77.4%的2013年又增加了28萬[1]。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模和發展速度,不僅在中國史無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獨步空前,這是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國家實施“科技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成果。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的中國,企業中所需求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市場當然很大,然而其現實是“要二而只能供其一”,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其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失調。一般學術學科型普通本科高校培養規模過大,導致畢業生相對過剩,就業難。而國家急需的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規模過小,市場需求缺口大。這種格局的形成,既浪費了寶貴的國家教育資源,與“兩型社會”建設格格不入,同時又遲滯了國家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和現代信息化的進程,影響了國際核心競爭力,大學畢業生過剩就業難還會引發出一系列社會問題危及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在西方和歐美,凡經濟發達國家,都有一個發達而科學的職業教育體系。我們國家在政府的大力大力倡導和扶植下,職業教育事業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其體系建設也得到了穩步推進,培養培訓出了大批中高級技能人才,為提高我國勞動者素質,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促進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但整體而論還相對滯后。首先,內部結構欠合理。目前職業教育體系中,大致中職中專層次學生逾800萬,高職高專約300萬,高職本科就更少,基本上為“金字塔型”,而“基”太大、“頂尖”太小。其次,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相對較低。由于種種原因,不少職業院校學生自認為低人一等,在校學習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就業后“這山望見那山高”,為了提高待遇而跳槽現象普遍。從生源來看,所錄取分數相差懸殊,實際基礎參差不齊,給施教造成困難,缺課、曠課現象相當普遍,待畢業所學不多。其次,辦學條件相對薄弱?,F有高職高專多由原有中職中?;蚣夹L嵘⒂邢喈敳糠值摹耙詫W養學”的民辦商業型院校,其管理經驗、師資水平、設施設備條件等,都很難適應相應辦學層次的條件要求。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2]的決定一經確立,下一步就是具體實施落實。國家教育部也積極規劃,基本上決定將2000年后近700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轉型為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這些高校將改變過去熱心于學科、學位和學術培養學科專業人才,而現在要轉變為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培養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這種“革命性”的調整、將改變“大學生相對過剩”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水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這種于國、于民、于校都有利的大好事,而下面并非十分積極。證據一,為形成共識,加快轉型,教育部已經成立了“聯盟”,盡管說報名極其踴躍,但真正報名參加轉型改革的僅150多所地方院校,看來不少院校仍在等待觀望;證據二,2014年升格與轉型的40多所民辦院校本科定位于“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但有些院校千方百計要將“技術”二字拿掉;證據三,2000年后,專升本院校原定名為“XX學院”,都想方設法要求將標注有“地市”級地名的字樣拿掉而改成帶有“XX”省級頭銜加上一個什么如“商學院”、“工商學院”之類的校名字樣。其根源就于傳統的世俗觀念,就是我們教育中存在一種“種姓制度”,“職業”二字低人一等。
什么樣的人才培養目標,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便應有什么樣的課程體系或什么樣的課程群與之相適應。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與技術類型高等院校是兩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教育類型。前者培養學科學術型人才,后者培養技術型應用人才,其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各不相同。因此,其轉型發展主要是課改問題。有關學者認為,技術技能應用型專業,應該重視動手能力培養,實訓上更傾向一些。整體上,這種轉型的中心問題仍然是課改問題。高職教育應該強化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強調在課程體系建設中,要把職業教育置于首位(邢廣陸,2014)。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文件提出,課程內容要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要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要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也就是說課程改革創新的要貫穿于整個職業教育體系之中,都要圍繞就業市場這個中心。
課程建設包括其教師隊伍、教學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設施設備和教材建設,而其中教師建設是根本,教材建設是核心[3]。因此,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提出,“要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整體目標出發,規劃好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開展改革實踐,組織編寫教材”(教高[1998]4號)、特別要注意教材的導向性,寧缺毋濫(教高[1998]2號附件2號)。到了新世紀的國家教育部又實施了精品課程和精品教材建設舉措。但遺憾的是高職層次的精品教材并不多,而本科院校的精品課程及其精品教材又多為學科、學術型精品教材,無法適應轉移發展的要求。全國職業本科院校和要求向應用型人才方向發展的獨立院校(俗稱三本)合計數量也不少,但適應于這兩種類型的教材成果都近乎空白。在本科層次中未來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要占其70—80%,原有的課程教材已到了非改革創新不可的地步,并已成為了最為薄弱而又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
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轉向之大、轉型規模之大、轉型發展要求之高,也都是空前的、堅定不移的。按照一般的常理是“學生未到,教材先用”。因為教材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和籃本,承載著學生所需要教學信息和教學方法。為普通本科高校轉型后“量身定做”的適用教材解決得好與壞關系到轉型的成敗。在這方面有高職院校的前車之鑒。以旅游業為例,截至2012年底止,全國旅游中等職業學校1139所,在校學生49.72萬;辦有旅游類專業的高校1091所,在校學生57.62萬,其中屬于純旅游職業院校的在校學生40萬。如此之規模而教材建設并沒有跟上來。以中國旅游地理為例,職業本科院校旅游專業教材基本上與普通本科院校共用,高職高專用中國旅游地理教材據我們初步統計有22個版本,但大多缺少層次特色、職業特色,而且多為本科教材的“仿效本”,或“變異本”。因此,出版界資深專家批評這類教材“編寫不嚴肅、不規范、粗制濫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耀敏,2009)、“低水平重復,內容陳舊,知識老化、市場環境混亂”(教育科學出版社社長所廣一,2009)。旅游高職院校的學者如林東、石英在論文中也都指出現行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材,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著教材課文內容缺陷、教材圖像系統缺陷,作業系統缺陷[4]等問題。因此,都建言必須把握住高職教材的根本、特征,把握住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大方向[5]。言之中肯,完全可為普通高校轉型發展所借鑒,也代表了廣大師生的呼聲。
中國旅游地理本科教材適應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適應性改革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其職業教學內容體系是其子系統,體現教材的價值取向,未來的使用效果,以及教材本身的生命活力,具有開創性特點,要求高,難度大。其教材編著既需開拓創新精神,又應有遵循教育教學發展規律和學科專業以及職業教育發展趨向的科學態度,以求實用和有效。經人才需要就業市場調研和教學專家實際分析,確定了三個方面的構建思路。一是以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取向,強化技術技能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并將其作為教材建設的主線之一貫穿全書,體現教材整體的價值取向性;二是體現本科層次性,既要突出職業性,建設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職業教學內容體系,同時也要兼顧其地理科學性,尤其是地理科學的區域性,即區域整體性和區域差異性;三是要形成相對完整的職業教學體系;即教材課文描述體系、地圖體系和技術技能演練體系,而且應有機融合于整個教材體系之中。
我們主編的本科版《中國旅游地理》第四版(科學出版社,2014),共三篇14章。上篇為中國旅游基礎,為其一般理論與實踐,共2章;中篇為中國旅游地理總論,即對中國的旅游環境、資源、市場、產品、區劃及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歸納,共4章;下篇為中國區域旅游地理,對中國的旅游大區、旅游省級其低風險旅游區的旅游開發與規劃及其旅游景區、旅游城市等進行展示,共8章[6]。其技術技能教學內容體系由教材課文文字描述系統、圖形圖像系統和作業系統構成,穿插于整個教材內容體系之中。其課文文字描述體系包括學科理論與方法、旅游地理野外考察與實踐、旅游地圖及其應用,旅游環境及其保護、區域旅游地理研究論文創作、中國旅游區劃與實踐、21世紀中國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以及各旅游省的旅游開發與規劃分析和主要旅游區建設等實踐教學內容;其圖形圖像系統,包括旅游經濟統計圖表40幅、區域旅游地圖22幅、旅游景觀圖片38幅;其作業系統,本教材稱為“實踐演練”,包括思考與練習、學習與理解、探研與體驗三個部分,主要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等,從而使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中國旅游地理學的實踐應用性特點,決定了其一些技術技能訓練活動無法全在課堂內進行。根據我們進行教學實踐的體驗,其綜合野外考察與實踐,鄉土旅游地理短途野外考察實踐和區域旅游地理科技論文創作三大教學實踐活動體系必須在課外進行。綜合野外考察與實踐,綜合了旅游管理、旅游市場、旅游規劃、旅游景觀美學等各課程中的實踐教學內容,而中國旅游地理應該是其核心。其實踐教學活動應該以教材為基本依據,輔以特定實踐教學活動的實習指導書、參考閱讀資料,指導學生進行旅游資源與環境、旅游產品與市場、旅游規劃與開發的實地考察調查和研究工作,具有時間長、綜合性強的特點,對學生旅游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鄉土旅游地理短途野外考察實踐,是在教師指導下,對本鄉土特色旅游景區、或特色線路進行6-8節課(兩個半天)的短期技術技能訓練活動,直觀、生動、具體,學生積極性高,以激發對鄉土旅游研究熱情。區域旅游地理科技論文創作,是對學校、省乃至全國二年一度進行的大學生科技論文創新競賽的一種應對,也是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徑,中國旅游地理的“區域旅游地理研究論文創作”即為此為特設,經實踐體驗效果頗佳。
概括起來,普通高校的轉型發展,應盡早建設好一個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是時代的需要,歷史的必然。課程及其教材進行相應的改革創新 也是勢在必然,應該早作準備,早出成果。為主動適應這場偉大變革,本科高校中國旅游地理第四版的技術技能教學體系建設嘗試性先走了一步,一切都有待以后進行更為完美的構建。
[1]魯昕.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上的講話(演講實錄)[R].2014,3,22.
[2]國務院《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文[2014]19號)[R].2014,5.
[3]楊載田.中國旅游地理課程精品化建設探索[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4]石英.基于職業能力取向的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材建設探索[J].職業與教育,2009(9):62-63.
[5]林東.論職業能力取向的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材教材建設[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80-82.
[6]楊載田.中國旅游地理 [M].4 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