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美,申秀英
(1.湖南省環境教育研究中心,湖南 衡陽 421002;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旅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3.衡陽師范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環境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素質教育。戶外環境教育模式,是環境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中的重要課題[1-3]。本研究結合旅游地理學中的研究重點——自然風景區,探討戶外環境教育模式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一方面,這是一個介于旅游地理與環境教育的綜合交叉型研究課題,可豐富旅游地理學關于自然風景區、以及環境教育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可為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基地建設,提供方法上的參考,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環境教育模式,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國內外對于環境教育模式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大主類[4-13]。一類比較宏觀,可歸納為“目標導向型環境教育模式”,即“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和為了環境的教育”;另一類則將環境教育模式具體界定為環境教育課程設置的方式,比如“獨立設課模式、滲透結合模式、戶外教學模式、環境主題活動模式、和跨學科專題教學模式”。其他還有一些地方特色模式,比如“‘一目標、四途徑’中小學環境教育師資培養模式”[14]、“‘家庭—社區居委會—學校’三位一體社區環境教育模式”[15]、“基于網絡的‘實踐—交互—參與’環境教育模式”[16]、“‘三目標、三載體、三結合’的農村環境教育”[17]、以及“‘四五四’環境教育科研管理模式”[18]等等。其中,“AAW(水域認養)學校—社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13],在目前國際上開展的學校和社區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中,頗具特色而又富有成效。
戶外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體系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方面,也是環境教育服務社會需求、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19]。關于戶外環境教育的研究,學者們根據戶外環境教育中活動設計采取的方法不同,將戶外環境教學中的主要內容歸納為“觀測預報型、考察旅游型、參觀調查型、制作操作型”等類型;并指出,戶外環境教育作為環境教育的一種特殊教學手段,與傳統課堂內的教學有著不同的功能意義,主要表現在“指導學生搜集第一手資料、獲得直接經驗、培養地理技能”等方面。總體而言。在很多歐洲國家,已經認識到戶外教育的重要性,并陸續落實到具體教學活動中。
關于戶外環境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學者總結了中學生通過戶外環境教育獲取地理知識的一般步驟,并從環境、學生、教師的角度構建出獲取地理知識的途徑模式,提出了“腦中地圖、地理實驗、區域調查、和考察旅游”等四種途徑[20]。我國因為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高考指揮棒壓力下,對戶外環境教育模式的研究還很粗淺,尚未形成具體可行的體系結構。
關于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模式的研究,目前的成果更是十分少見。
基于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已有理論成果,提出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目標、原則、方法、框架體系等基本理論,歸納出一般性的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模式框架。同時,選擇1-2個自然風景區,提出其戶外環境教育的典型模式。
主要分為3個部分:
(1)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內涵。在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文獻計量方法、HistCite?軟件等,開展文獻的梳理與總結借鑒,并提出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內涵。這是本研究的出發點及理論支撐。
(2)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一般模式。在對環境教育已有模式進行梳理與總結的基礎上,結合環境教育學、旅游地理學等相關理論成果,提出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歸納出幾種一般性的模式。
(3)典型案例區戶外環境教育的模式。根據典型性、代表性、數據可獲得性等原則,選取1-2典型案例區,運用田野考察、問卷調查、典型訪談等方法,在了解其戶外環境教育發展現狀及公眾需求的基礎上,提煉出其戶外環境教育的典型模式。
上述研究內容中,如何提出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一般模式?如何選擇典型案例區,并提煉其戶外環境教育模式?是項目研究的關鍵問題。
(1)文獻調查法:為了解、掌握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需要在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文獻計量方法、HistCite軟件等,開展文獻的梳理與總結,把握相關動態,尋求本研究的理論支撐。
(2)田野考察法:為掌握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實踐現狀及發展需求,需要運用地理學的田野考察法,開展實地考察,獲取相關資料。
(3)統計數據分析法:為分析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需要搜集整理數據,建立數據庫,并運用SPSS、SAS等專業軟件,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提煉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需求的相關信息。
(4)問卷調查、典型訪談及專家咨詢法:為提升研究的客觀性和適應性,在實地調研及意見征求過程中,均需要針對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目標、原則、現實需求等核心問題,對公眾及相關部門開展問卷調查及典型的訪談;同時,也需要咨詢旅游學、管理學、地理學、教育學等多方面的專家,以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學性。
(1)戶外環境教育,是環境教育服務社會需求、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環境教育體系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現在“指導學生搜集第一手資料、獲得直接經驗、培養環境技能”等層面。
(2)結合旅游地理學中“生態型景區”這一研究重點,探討戶外環境教育模式問題,是一個介于旅游地理與環境教育的綜合交叉型研究課題,可豐富旅游地理學關于生態型景區、以及環境教育學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也可為生態型景區戶外環境教育基地建設,提供方法上的參考。
(3)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模式,應符合旅游地理學、環境教育學的基本規律與理論要求,同時更要滿足不同公眾的實際需求,還要體現自然風景區的發展特點。生態性、經驗性、規律性、發展性等是其基本特征。
總體而言,對于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十分罕見。本研究為旅游地理學與環境教育學的交叉型探索研究。結合已有關于環境教育及其模式研究的理論成果,結合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的實際需求,探索自然風景區戶外環境教育模式,在理論上具有創新之處。同時,切合了我國旅游及戶外環境教育基地建設的實際需求,具有一定實踐參考價值。
[1]崔建霞.公民環境教育新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2]馬桂新.環境教育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李文明,鐘永德.生態旅游環境教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4]倪文影.強化環境憂患意識 探索環境教育模式[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3):151-152.
[5]王輝,朱宇巍,石瑩,等.海島旅游者環境教育模式構建:以大連市海王九島為例[J].旅游論壇,2012(6):12-16.
[6]安慧,崔萍,覃勇榮.關于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模式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0(15):25-2628.
[7]楊凱東.中國環境教育的理念及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林業大學,2006.
[8]雷秀雅,楊冬梅,高慧嫻.從國際模式看我國的環境教育現狀與展望[J].環境保護,2013(13):76-77.
[9]楊猛.基于生態體驗的環境教育價值研究[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2008.
[10]張義飛.利用生態園林實施環境教育[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2.
[11]廖德寶.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公眾生態環境教育初探[J].廣西林業,2004(1):16-18.
[12]王耕,賀睿,高香玲,等.大連市海島環境意識調查與環境教育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1(2):1-3+12.
[13]肖征.國內外學校—社區環境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14]申秀英,劉沛林.“一目標、四途徑”中小學環境教育師資培養模式[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15]藺瑞瑞.南昌市社區環境教育模式探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7.
[16]鐘業喜.基于網絡的環境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38(4):99-102
[17]李伯華,竇銀娣,劉沛林.基于人居環境建設的農村環境教育模式研究:以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雙江村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4(3):130-133.
[18]劉春臘,申秀英,劉沛林,等.環境教育“四五四”科研管理模式的實踐與創新: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32(6):131-135.
[19]胡雅濱.戶外環境教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0]李婧超.中學生戶外環境教育與地理知識獲取途徑探索[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